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静坐的前方便 |
静坐的前方便
以下是实习时的步骤与应注意的地方,提供读者参考。
静坐时最好能找一处清净地方,离开热闹的环境,并须每日抽出些时间静坐两次,每次静坐,由十分逐渐增至二十分,再由二十分加至三十分,若能经常静半小时,三个月后自见功效。
第一次静坐最好是在上午大便之后,因静坐可以大补中气。第二次静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后,以沐浴后气血畅通,静坐更可加速血液运行,假使环境不许可,则於其他时间实行也无妨。
静坐须有清闲幽静之处,若不能得,於嘈杂的地方用功,亦无不可,只是必须能置心一处,不可随境所转。又须注意,面对喧闹声音,勿生讨厌与恐惧之念,或想办法躲避,须知此心一生,便是随境所转,应将一切声音置而不理,一心照顾功夫,如是练习日久,则闹处一样可以人定,此时定与声两不相碍。不过,功夫未能到家的,不易了解个中真情,比如有二人屋内款款深谈,对房外炮声,恍若不闻,此皆因其心无二用。所以,心在用功时,声音亦不能扰乱。古德有云:“十字路口好打坐”,即是这个意思。
静坐时须将两腿盘起来,其心始易安定。每见有人在公园运动后,端坐石凳上,两腿垂下,双目紧闭,如是静坐,实未得法,极难入定的。以身心有连带关系,四肢缩心必宁,四肢舒心必散,上述其人因身舒散,故心不易入定。佛家静坐要人四肢蜷缩起来,由於身体收敛,心也宁定。未入坐前,应先放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血液流通,气机不致阻滞。
坐法是把左脚小腿加到右股上面,再将右脚小腿放到左股上面,一般人称此为双盘坐,又名跏趺坐。假使初学静坐或年龄较高的人,难以仿效这种坐法,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半跏趺坐,也名单盘,即将左脚小腿加到右股上面,不必再扳右脚小腿加到左股上面。如果单盘亦做不到,可将两小腿向后交叉於两股的下面,此亦名交叉架坐。但静坐时,务使空气流畅,窗门要打开,避免坐於当风处,以静坐时,遍身毛孔开展,易受风寒,日久两腿疼痛,甚为严重。
其次再安置两手,先将左手掌伸直,背叠於右掌上面,贴近小腹,轻放腿上,左右相对,有如结弥陀印。然后将身体摇动数次,使各部血液流畅,挺起胸脯,端身正坐,身不曲弯,也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仰,从鼻孔徐徐吸入清气,用口吐出浊气,如是三次至七次,然后闭口,唇齿相著,舌抵上腭,轻合两眼,若觉昏沉,可将眼半开。坐久如觉身体有俯仰斜曲等事,应随时矫正,若不加矫正,恐日久会生毛病。坐中,随时间长短,要排除妄念,切勿摇动身体,四肢也应避免移动,因身动心动,心既驰散,何能入定。身手安定之后,其次需要调心。调心有三义:即是入定,住定,出定之三。(初)於入定中又分三种:一、调伏心中乱想杂念,使其专注一境,或想丹田,或观於心,令不散动。二、调伏心中昏沉,初学静坐,总觉妄想比平时多,但静坐日久,妄想就会减少,惟妄念减少时,磕睡又会缠扰。不过此是用功通病,行者只要提起精神,或注意鼻端,昏沉自然消失。三、屏弃外缘,即对色声香味触之五尘远离。
住定亦有三事:一、调身不宽不急。二、调息不涩不滑。三、调心不沉不浮。
(三)出定时须调三事,入定是从粗入细,出定则由细至粗。一、行者坐禅将竟,欲出定时,於未出定之前,先要将心放下,由细转粗,思维名相,逐渐缘於六尘境界,因其最初入定,收摄诸念,如今出定,须将一心散於诸念。二、开口吐浊气,令身中热气外散,应想遍身毛孔,一时同出秽气。三、微微摇动其身,舒放两臂,次以两手摩擦全身,继擦足腿等处,稍歇片刻,则可离坐。身若有汗,要等汗干后,方可随意动作,由於静坐时,全身毛孔得开,若不小心,会因此而生外感病。
回目录
上一讲:修习静坐的体验
下一讲:静坐与修身
|
|
|
|
|
|
佛事活动 |
 |
|
|
佛教乐曲 |
 |
|
|
梵呗净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