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静坐与修身 |
静坐与修身
静坐虽有三种姿态,但用功的方法与旨趣,则各有不同。一般人学习打坐,大数是为了保健与祛病延年;而儒家则以修心养性为其目标;道教运气炼丹,以求飞升;佛教则以明心见性与成佛度生为终极。广述虽有千差万别,总括言之,不出修身与修心二种,上述前三者以修身方面较多,后一种则纯粹是属於修心。
佛经有说:大凡世间一切有作为之法,既落形迹,便不免有生有灭。身体既是由父母所生,当然也是有作有为,既是有作有为,不论将它修得如何坚固,就是仙家修得寿命千万岁,也不过后死而已。黄龙禅师曾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但心灵则不然,吾人的身体虽然会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变化不已,但心灵是从不随生死而转移的,不仅今生未曾改变,即父母未生之前,及生命结束之后,心灵依旧湛然不动,可谓亘古不变,永久常恒,佛经称为“常住真心”。世人若能回光返照,修其心,见其性,则可达至不生灭的境界。
关於修身的方法也有多途,於此简略介绍数种如后:
假使有人能独居静室。将万缘放下,无思无虑,悬心如太虚,调和气息,安稳身心,由於心平气和,肌肉松驰,肺量增大,血液畅流,如此安坐,可以导致身体健康,无病延年。
或平息妄念,专心想着自己打坐,不令其心向外奔驰,一意观注全身,将心系缘一处,安守一境,日久也可见功。
或坐时用气脉上下前后,循环不息,吸气时,气由丹田盘旋而上,直达大脑;呼气时,气由大脑盘旋而下,再归丹田,如此往复不停,可使全身舒畅,百体康强,若未经人指导,则此法不可随便运用。
或运用增长呼息法,可以导致保健的作用,如道教用的服气方法,养精安神,宁静思虑,能使增长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
或止心於足,经常观想其心,集中於两足间,如此能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四大调顺,饮食消化,百病清除。
或系念於丹田,道教以心之灵气为丹,如田可以植禾,意即一切成长,不出此丹田外。其云:“常伏气於脐下,守神於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生,可以生身,此内丹不死之道”。此不过是其权宜之说,其实宇宙间的一切事事物物,凡有生必有死,有高必有低,有大必有小,有长必有短,有方必有圆。反之,无高即无低,无大即无小,无长即无短,无方即无圆,要得不死,须求无生,才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丹田有三个部位,在脐下面的是下丹田,在心窝处的为中丹田,在两眉中间的称上丹田,今教人观想所在的乃指下丹田。又道教说:丹田在脐下三寸的位置。密宗说:在脐下四指中脉之间。显宗则说:在脐下二寸半之间。对於丹田位置,虽然各说不一,总之,行者要将心念系於小腹之间,不攀缘外境,坐之日久,必能消除万病。
或将心念系於肚脐之中,由於人之有生,脐在最先,脐带系於胎根,外通母腹,在母胎时,全靠脐吸取生长的元素,以是脐带为人生的重要部位。古德要人观想脐如豆一般大,首先解开上衣详细审视清楚,然后闭起眼睛,令身心调和,若心向外攀缘,立即收摄令返,过后若想念不清,再解衣细看,务令清楚,如此凝神,注守不散,非但可以祛病,且能发生禅定。
或用调身、息、心三种方法,一要调身不宽不急,宽是放纵,急即拘束,过宽易生懈怠,过急易生疾病。二要调息不涩不滑,涩是酸涩,滑即不凝滞,要使息不涩不滑,出入微细,若存若亡。三要调心不沉不浮,沉是昏暗不清,浮即妄想纷飞,要使心不起粗想,又不昏沉,明明白白,专注呼吸,如此静坐日久可以返老还童,逐渐也可入於禅定。
以上所述的种种方法,虽然各有浅深不同,但多是偏於修身之法,可请随意试用,而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务必出乎自然,不可过急,若制心一处,能令粗念不起,百日必可见功。
回目录
上一讲:静坐的前方便
下一讲:静坐与修心
|
|
|
|
|
|
佛事活动 |
 |
|
|
佛教乐曲 |
 |
|
|
梵呗净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