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静坐与修心 |
静坐与修心
前述静坐与修身,是指一般人的修持方法,与我们佛教徒着重於修心而不修身,是有很大距离的。虽则如是每日静坐对健康也有好处。所以道教人士批评我们是修性而不修命,他们以为修性既能了生死,修命也可以飞升,因而主张所谓性命双修。
我们佛教认为命是属於有形色的东西,凡是有形色,则必然有生灭,试问用有生灭的方法去修,又怎能获得无生之理?楞严经说:“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由於种如是因,必结如是果,这是很明显的道理,所以佛教人士着重修性而不修命。性即是心,心即是性,二者有时分,有时不分,因性是心之体,心是性之用,所以此称修性,也即是修心。又随缘不变时为性,不变随缘时为心。众生迷时,如水结冰,众生悟时,如冰溶水,其实冰与水原是一体,故心性也不二。
佛教中修心的方法很多,经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大体来说,按大乘佛教的修心方法,共有八种:
一、唯识宗要人修唯识观。唯识观有五重修法,第一重是遣虚存实识,由於心外一切境界,均是遍计所执,其体用是虚妄,根本就没有,所以要将其虚妄遣除,只存真实的心内诸法。第二重是舍滥留纯识,即是舍去杂滥的外境,而留纯净的心识。第三重是摄末归本识,即以能见心与所见境为末,自证分的本体为本,要将见相二分摄归自证分的本体上。第四重是隐劣显胜识,吾人八识的自体中,各有心王与心所,心王为胜,心所为劣,今隐去心所的劣,要显心王之胜。第五重是遣相证性识,心识中具有事相与理性,事相为假所以要遣,理性为真所以要证。若人以此五重唯识观去修,经过三年五载,与唯识相应,久后必能转八识成四智。
二、三论宗要人修八不正观,用此八个不字,破除一切迷妄,显发中道妙理。第一对是观诸法不生灭。凡物未生之前,不能称之为生,若已生出,也不名为生,正生之时,又不见其生相,是故中观论说:“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亦无生。”不生是如此,不灭也复然。第二对是观诸法不常断。宇宙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常住的,故言不常;父而生子,子而生孙,递代相传,故言不断。第三对是观诸法不一异。如一人身,有头、手、足等差别,是故不一;虽有头等差别,但均名为一人身,是故不异。第四对是观诸法不来去。如人从自屋而出,家人便称其已外去,但彼处则称其已来,实在去来,原无定相,而人执有来去相者,不过是妄想分别而已。若人以此八不正观去修,可以直达如来大般涅槃。
三、天台宗要人观心,观此现前一念心未起,不见其踪迹,欲起也不得其处所,正起又无大小方圆,起已更了不可得。若言其空,人来见人,物来见物,分别无惑。若言其有,又无形状可得。由此可见,言空言有,均不相应,於不可名下,强立名为中,而中又依空假得名,是故中有空假,假有中空,空有中假,所以天台宗要人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名为一心三观,若人以此一心三观去修,可以圆超二种生死。
四、华严宗要人修法界观,此观略有三重。第一重是真空绝相观,即观诸法性空,但非断灭空,也非离色之空,而是即有之空,即此所谈之空,也无相可得,故名真空绝相观。第二重是理事无碍观,前面唯观真空,此则更观诸法事相与理性,互相融即,理即是事,性即是相,理事无碍,互相圆融,如金即器,器即金,金器不异,故名理事无碍观。第三重是周遍含容观,再进一步,观一法即含万法,万法即收为一法,一一尘法,相摄相融,一多无碍,大小互容,譬如器器皆金,大器是金,小器也金,大器之金与小器之金,原本一体、殊无二致,故大无大相,小无小相,大小融通。此法界观,若人修成,可以照见一切有情无情,皆是佛身。
五、密宗要人观六大周遍法界。六大即是地、水、火、风、空及识。由於此六大种一一周遍法界,所以称其为大。六大既然是周遍法界,所以众生之身,与诸佛之身,无一不是由六大所形成。此六大种实为世间及出世间一切万事万法之缘起,故称此六大种周遍法界。而佛身与众生身也因无一不是周遍法界,故彼此不二,无隔无别。其理虽然是如此,若非藉着身口意三密加持的功行来观察,依旧是不能显现的,此理并非凡人所能了解,须经修习后方能知道,因此称其为密。所谓三密:一是身密,一切的山河大地,均是如来清净法身,因众生不知,故称身密。二是口密,凡所发出的一切声音,均是如来说法语言,因众生不知,故为口密。三是意密,识大周遍法界,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众生不知,故名意密。今行者藉着结手印的功力,可将自己的身业,转成如来的身密;藉着持咒的功力,可将自己的口业,转成如来的口密;藉着观想的功力,可将自己的意业,转成如来的意密。由此三密加持的功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浊土皆可成净土,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即是此义。
六、禅宗要人去参究念佛是谁?经常听到无宗教信仰的人说:“我不信奉天主耶稣,又不信奉佛教,唯相信我自己。”这话如给异教听到,可能非常反对。但佛教却不然,不仅不加反对,而且十分称许,因为禅宗就是要人相信自己。可惜的是一般人不能认识自己,而将假我当为真我,痛苦也就从此而生。试问何者为我自己?於其身中,皮肉筋骨之地大是我自己?涕唾脓血之水大是我自己?温暖燥热之火大是我自己?动作运转之风大是我自己?於此身中,除此四大之外,找寻身体尚不可得,那么自己又潜藏在何处?既不能认识自己,又怎能说相信自己。你想不病不死可以吗?如果这个是你自己,你应该能自己作主宰,不愿生就不生,不想死就不死。这样方配称真是你自己,应当相信。但而今却不然,顺治皇帝所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所以禅宗要人参究“念佛是谁”,目的就是教人认识自己,然后才可以相信自己,如若不然,便是盲信。禅宗所以教人参究“念佛是谁”,因近来念佛人甚多,行者只知终日念佛,而不知念佛的是那一个,禅宗大德为了就地取材,所以教人如此参究。参究久了,自能发生疑情,有疑情才能用功夫,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来疑去,忽然顿悟,方知真我根本无有生,何曾有死。真我是可以自己作得主,要生就生,要死就死,要不生死,就可以不生死,如此才算真正认识自己,当然也应该相信自己了。
七、净土宗要人观佛与念佛。由於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四十八项大愿,说如果有人念佛欲生彼国,结果未能生者,他决定不成正觉,因此释迦牟尼劝世人诚心念阿弥陀佛,以期往生极乐世界,因一旦生於彼国,则可永脱生死轮回。净土法门,实乃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使人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但这仍要备信、愿、行三个条件,方能成功,信是指坚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那里说法,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行则是专事持名,不杂不散。此外仍要修三种福:一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要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若能具备如此种种条件,临终必能往生彼国。
八、律宗要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戒律,分大乘戒与小乘戒。小乘戒又分三种:一是别解脱戒,由於佛教中的七众弟子,各各受持不同,有受持少分戒的,即得少分解脱,能受持多分戒的,即得多分解脱,因人各别得到解脱,故名别解脱戒。二是定共戒,即有漏戒。三是道共戒,即无漏戒。若人能入有漏与无漏定,则於身中任运发生防非止恶的作用。大乘戒也分三种:一是摄律仪戒,即对大小乘戒,一律遵守。绝不毁犯。二是摄善法戒,凡遇一切善事,不论大小,均精勤修学。三是摄众生戒,不论处於何时何地,只要见到众生有苦难,菩萨则勇往直前,拔其苦而与以乐。由於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所以行者对大小乘戒,能持之一毫不犯,必能开大智慧,成就无上菩提。
回目录
上一讲:静坐与修身
下一讲:六妙法门
|
|
|
|
|
|
佛事活动 |
 |
|
|
佛教乐曲 |
 |
|
|
梵呗净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