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六妙法门 |
六妙法门
有关我国大乘佛教八种宗派修心证果的途径,上文已简略介绍,现再谈谈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法门,这个法门也是由静坐入手,若能持之以恒,自可望转凡成圣。
大师的六种法门所以通称为妙的意思,是说凡有人依此法门去修的,不仅能超出三界生死轮回,更能证得一切种智(即是成佛)。六妙门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由於呼吸是生命的根源,假使一口气不来,便会立刻变成一个死人,可见呼吸对人的生命是如何重要了。
静坐的人,应该利用呼吸为修道的前方便,呼吸即是鼻孔中的气体,入内名为吸,吐出名为呼,一呼一吸成为一息。我们应知呼吸有四种相:一是风相,静坐时若觉呼吸出入有声,便为风相;二是喘相,静坐时虽觉无声,但是出入结滞不通,则为喘相;三是气相,静坐时虽能无声,也不结滞,但是出入不细,名为气相;假使行者有此三相,则为不调,若呼吸不调和而静坐,易生病患,其心也难入定,如欲悉心调整使其无声,也不结滞,又不粗浮,当用下列三种方法:一要将心安於脐下;二要放宽身体;三要想此呼吸遍诸毛孔出入;如果能将呼吸调节绵绵密密,似有似无,微微进出,即为第四息相。古云:“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由此可见,修道之人,当以息相,始可入定。
关於六妙法门的修习,有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及六净。第一数息,就是教人一心注意在数上用功夫,若人时刻止心在数,则心自然不会胡思乱想。数息的方法,要从第一息数起,当出息则数一,再出息竟则数二,乃至第十息毕,再回头从第一息数,如是终而复始。若未数至第十,其心於中忽想他事,忘记数目,则应停止再数,应当回头更从第一数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乱,各自分明,如是乃为正当的数法。又数第一息时,不可数第二,如数第一息未竟,随即数第二息,名为将一数二。也不可将二数一,如息已经入於第二,始数第一,此二者均为有过,应该在一数一,在二数二。又不满十数者,则为减数,若过十数者,则为增数,总之增减之数,皆非得定之道。又应知数入息时,则不数出息,数出息时,则不数入息。如果出入俱数,则会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叶,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数单不可数双。
由於心息二者,相依为命,故有心则有息,无心则无息,又随心而有差别,心粗息也粗,心细息也细,心粗则息短,心细则息长。是故数息日久,逐渐纯熟,心息二者,任运相依,心随於息,息随於心,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在,息既虚凝,心相渐细,遂觉数息为粗,这时可以舍去数息,当一心修随息。
修习随息之前,首应舍掉前面数法,息入竟时,不可数一,息出竟时,不可数二。其心时时随息出入,息也时时随於心,二者如影随形,不相舍离,譬如负债之人,债主时刻跟随,随息之心,亦复如是。当息入时,从口、鼻经咽喉、胸、心至脐部,意要随逐。当息出时从脐、心经胸,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着,决不放松一步。如是随息日久,其心便能凝静,息也愈微,此时忽觉出入息与寻常不同。由於我们平时心粗,不能觉察到息之有异,但今心已入精微,故能知息之长、短、粗、细、温、寒、有、无。因为息出时温暖,入时微寒,心细则息细,心粗则息粗,少年人息长,老年人息短,中年人出入均等。又息有大息、中息、微息,若正与人谈话,大息便止;若心勇猛念道,中息则住;如得四禅八定,微息也停。更能感觉到呼吸从遍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鱼入网,风行无碍。这时身轻柔软,心也怡然凝静,到了这个时候,对随息也心生厌倦,如人疲极欲睡,不乐作诸众务,因此可以舍去随息,专心修止。
修止可以令人妄念不起,身心泯然入定,由於定法持心,自能任运令心不散。前面修数随二门。虽能令粗念宁静,但细念仍旧波动,止则不然,能令心闲,不须谋诸事务。平时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物,从未停止,如今要将其收束,不准它再活动,如以锁系猿猴,它自然不能乱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将心念系在一处,也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究竟将心念系於何处呢?其一,可以止心於自身的鼻端上,两目一直注视鼻尖,令心不分散。其次,专心系於肚脐,丹田之间均可。又或止心於出入息上,息出时知其出,息入时知其入,如守门人,站在门侧,虽身未动,但能知有人出入。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心自能停止活动。理论虽然是如此讲,但初学的人,功夫未用到这,实在不易入手。假使人们能有恒心,照上面数随的方法,去试用三五个月,到了功夫用得成熟了,届时不仅能知何为修止,而且一修便能相应,静坐一两小时,身心不动,且轻安愉快,非世间五欲可以比拟。如若不老实修习,光是谈论定境,等於说食数宝,实在於己无益。
其次乃谈观息的方法,前面所说是系心法,目的在於将诸妄念制於一处,使心不驰散。但这仍是一种很粗浅的功夫。实际上,既有所着之一处,则依然未离攀缘,因此将诸妄念制伏之后,便要弃止修观。我们平时两目终日注视外境,所用的都是浮心粗念,而今当静坐时,两目合闭,以心眼向内看,观身中的息微细出入,如空中风,来无所从,去无所往,息既无所有,人生又从何得?以有气息,始有人生,今观身中之皮肉筋骨等,也是虚妄不实,如芭蕉树,除皮层外,并无有实。又观身中之涕唾脓血等,也是秽污不净之物。再观内六根对外六尘,於其中所领受的一切境界,都是苦非乐,由於六尘境界,全是生灭法,时有破坏故,一旦境过情迁,则苦恼心油然而生。更观平时所用的心识,也是生灭无常,刹那不住,一时想东,一时想西,犹如行客,投寄旅亭,暂住便去,若是屋主,便会常住不动。但众生迷而不知,认客为主,迷妄为真,因此有生死轮回,受种种痛苦。又要谛观诸法无我,诸法虽有千差万别,但总不能出离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地大种性坚,,能支持万物;水大种性湿,能收摄万物;火大种性暖,能调熟万物;风大种性动,能生长万物;此四者周遍於一切色法,所以称它为大,又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名为种。
吾人於未出生之前,全部从母体摄取氧气与营养,即靠母体的四大种,来维持自己的四大种。一旦出生后,便要靠自己呼吸以取氧气,靠自己消化以摄取营养,此则直接靠外界的四大种,来长养自己的四大种。如食进谷米菜茹,经肠胃消化后,则变为皮肉筋骨等。如饮进汤水,则化为涕唾脓血等。假虚空之温暖,可使身体不冷不寒。依赖空气之流畅,始能形成口鼻之呼吸。常人均执四大和合为我,但是,假如发毛爪齿等是我,那么,谷米菜茹便应为我;若涎沫痰泪是我,那么,河海之水当应为我;若周身热气是我,那么,空中温暖应该为我;若执鼻中呼吸是我,那么,空气流畅则应为我,惟事实不然。外四大种既然无我,内四大种又何尝有我?因为人生由外四大种,转为内四大种,人死由内四大种,变为外四大种,实在内四大种与外四大种,其相虽变,其性常恒,由此可知,吾人这个妄身,若离四大,原不可得;我又处於何方?故观诸法无我。
若人能作以上四种观行,便可破除四种颠倒:第一,人生原是幻化无常,众生执以为常。第二,人生都要承受生老病死种种痛苦,众生以苦为乐。第三,四大本空,五蕴无我,众生认假身为真我。第四,人生九孔常流不净,众生以为清净。上述四种颠倒,实乃众生生死的泉源,若能洞破,自然可免轮回之苦。
虽然观法已较止法为高深,但与还法比较则仍属浮浅,因而当观法修得相应之后,便应更进一步的去修习还法。
一如前述,在观法中,我们是用心来观照呼息的,初见入息觉其无所从来,次观出息亦觉其无所往。具见因缘和合则有,因缘离散则无,楞严经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即是此意。不仅息是如此,即宇宙万有,莫不皆然。用假想观,虽能得四念处,破四颠倒,但是观解既发,便心缘观境,於是分析觉念流动,永不得停止,因有能观之智,即有所观之境,境智对立,不能会归本源。
试问此能观之心智,究从何生?若说它是从心生,则心与观,应分为二,如父与子,为独立个体,但事实却不然,由於前修数、随等时,并无观心。若说它是从境生,则境是色尘,色尘无知,无知的色尘是不能生观的。再说若此观是由心境共生,则应兼带心境二者,一半属於有知,一半属於无知,如此则无情与有情混为一谈,於事实上便犯了相违的过失。照理能观之心智,实在从心而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既有生灭,则为幻妄。楞严经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外在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尚是虚妄,何况内在的六识能缘之心智,自然亦如梦幻泡影,无有真实。
须知心的生灭,等於水上起波,波的起落,并不是水的真面目,须待风平浪静,始见真水;是故生灭的心,非是真心,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所以不有,不有所以即空,由於空的缘故,根本无有观心,既无观心,岂有观境,既知境智俱空,便与还相应,心慧开发,任运破除粗重烦恼。至此虽能达到返本还源,但仍存有一个还相,依旧是障碍,因此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舍还修净。
行者於静坐修心时,必须要有善巧方便,否则,功夫实难进步。假如终日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则应用数息,调伏身心。或时昏沉散漫,则用随门,明照息之出入,对治放荡昏沉。若觉气粗心散,当用止门,系缘一处,安守一境。如有贪瞋痴等烦恼频生,可用观门,照破无明,灭除诸恶。以上诸门,能制止种种妄想,断除粗重烦恼,但是不能称为真净,欲得真净,必须了知内外诸法,皆是虚妄不实,毕竟无有自性,於一切法上,不生分别,即微细尘垢也不起,不仅离知觉想,也无能修所修,能净所净,如太虚空,也不落於有无,作是修时,心慧开发,三界垢尽,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方为得到真净。
以上所述的六妙法门,乃是由近至远,从浅人深,逐渐达到不生灭的境界,数随二门,为修心的前方便;止观二门,为修心的中心;还净二门,方为修心的结果。止如密室,观如灯,有观无止,如风中灯,非但照物不了,恐为狂风熄灭;若入定室,离狂散风,慧灯方能烛照,破无明黑暗。又止能降伏三毒等烦恼,但不能断除其根,犹如用石压草,石去草还生。观能破除众生心中的烦恼,如利刀可以斩草除根。若心猿意马,为妄想所扰,非止不能息;若昏昏糊糊,为沈病所缚,非观不能明。止能放得下,观能提得起。止如澄浊水,观似日照水底。止能除妄,观能显真。止是禅定,能令其心不摇不动;观是智慧,能达诸法当体本空。又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即是观。是故,止观二法,可以赅罗一切行门,无论念佛、参禅、礼佛、诵经,慈悲喜舍,自利利人,皆不能离此二门。止观二者,如鸟两翼,车之两轮,车有两轮,则能远行千里;鸟有两翼,则能飞翔天空。故此,止观二法,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彼此辅翼,缺一不可。若偏於定,则是枯定;若偏於慧,则是狂慧。要止观双修,定慧均等,才能脱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回目录
上一讲:静坐与修心
下一讲:四色界定
|
|
|
|
|
|
佛事活动 |
 |
|
|
佛教乐曲 |
 |
|
|
梵呗净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