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四色界定 |
四色界定
天台智者大师的六妙法门,前文已经简述,向下再阐述修习这六种巧妙法门所能生出的各种禅定。第一以数为妙门的,行者因为修习数息之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与及四无色定。若於最后达到非非想定,觉知非是涅槃,必能更进一步,修习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超出生死轮回,而证三乘圣道。
但於未得初禅之前,必须先修欲界定与未到地定。行者首先要安坐端身摄心,於摄心之故,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泯澄净,贴贴安稳,因心在缘,心不驰散,名为粗住心。由此心后,逐渐胜前,名为细住心。心既精细,觉心自然明净,由於定法持身,其心任运不动,从浅人深,而无分散意,此时觉身如云如影,爽爽空净,虽然空净,犹见身心之相,未有定内之功德,是名欲界定。
向后再修未到地定。实在诸禅中间,均有未到地定的。於欲界定中,未得初禅时,则别有境界,能生初禅,名为未到地定。得欲界定后,浑然一转,身心虚豁,失去欲界身相,於静坐中,不见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是名未到地定,即是初禅的方便定,亦名未来禅,亦名忽然湛心。
得此定时,需要提防邪伪,一是过明,一是过暗,均为邪定。明者,一人定时,见到外边的境界,一切色相,如得神通。暗者,无所觉知,如熟睡眠,亦如死人,无心想法。於坐禅中,遇此二者,急应舍去,不善用心,便失禅定。
行者在欲界未到地定中,能得动触十法,动触发后,又复证十六触,若人能成就此者,是为初禅之相。而於未到地中,人定渐深,身心豁虚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此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至一月一年。而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则於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其身,如云如影,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称有十种善法,以为眷属,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快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此十种眷属,与动俱时而生,或经一日一月一年,而此事过后,又有馀触,次第而发,即是动痒、凉暖、轻重、涩滑之八触、再加掉猗、冷热、浮沉、坚软等八触,合为十六触,於其中间,亦有许多善法眷属,此等皆因色界四大极微与欲界四大极微转换,故有此触相发生,亦即证入初禅之相也。
至於十六触事,行者有具足的,也有不具足的,但於未得未到地定之前,而先发此触,又无十种善法以作眷属,则多是病相,或是魔事,行者须当分别,切勿走向邪途。
行者得到初禅,有五支功德:一是觉支,於禅定中,得大清净,色法开发,触其身根,心豁惊悟,知色界之细触,与欲界之粗触,相隔甚远,大相径庭。二是观支,行者既证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分明无惑。三是喜支,行者获得初禅,定中所得利益甚多,如是思维,欢喜无量。四是乐支,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定之乐。五是一心,行者证初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将喜乐心息,则心与定自然为一,故名一心支。
所谓支者,支是离义,亦支持义,如树是依根茎,始有枝条,虽然根茎是一,但枝条有差别,今从一定心中,能出生五支功德,如树多可以成林,故亦名支林。欲界未到地定中,虽有湛静定心,而未有觉观喜乐一心之五支功德,共相扶持,故定心浅薄,容易退失。假如得到初禅,而五支已成了林,则定心安隐,牢固不可破坏。初禅也名为离,也名为具,离是离去五盖的意思,盖即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因此五法,能盖覆我人清净心,故名五盖。具是具足五支功德的意思。
初禅定相名为离生喜乐地,那是说既得初禅,与觉观相应,脱离欲界痛苦,所以生大喜乐。若进而欲生二禅,必须呵责觉观,觉是初禅的身根与身识相应,观是意根与意识相应,此二者均为扰乱之法,是故欲生二禅,必须一切不受不著,无寻无伺,摄心在定。至此亦名圣默然定,意思是说,定功胜前,旧禅已谢,新禅未发,此心默然寂静。
初禅既离,二禅未发,於其中间,亦有定法,名为中间禅。从此端身静坐,勇猛精进,加功不已,其心忽澹然澄静,无有分散,即是未到地定。如此经久,不失不退,专心不止,其心则可明净皎洁,此时定心与喜可以俱时而发,如人从暗室出,豁见外边光明,十种善法,亦如初禅而发,而喜勇美妙,则胜於初禅,由於初禅得触乐时,唯与身识相应,故名外净,而二禅则与心识相应,故为内净。初禅心有觉观,则名为内垢,二禅无寻无伺,故名内净。二禅有四支功德:一是内净,以定力可伏前眼耳鼻舌身五识,令其不起现行。二是喜支,三是乐支,於初禅中,虽使漏心不动,但未能伏,此处则能降伏粗烦恼,不为禅爱所逼,故得轻安喜乐。四是一心支,此禅虽有喜乐,而内不缘喜乐,外不缘思虑,能一心不动,故名一心支。
二禅定相,名为定生喜乐地,由於二禅是无寻有伺,从定生喜乐,故名定生喜乐地。但喜为局部,乐乃遍身,行者得到三禅,此定与遍身乐,可以俱时而发。 是故行者观察二禅之定,虽从内净发出,而大喜勇动,定不牢固,因而要用三法遣除:一是不受,二是呵责,三是观心穷检。由於穷检之故,则知有过,既知有过,则要加以呵责,呵责之后,自能不受,则二禅之喜,及默然容纳,均渐退谢。
未得三禅之前,於其中间亦有定,尔时一心专念三禅功德,其心湛然寂静,是为三禅未到地定相。从此以后,其心忽得泯然入定,此时亦依内净外净,唯定与乐俱时而发,所得功德眷属,具如前说,但无动勇之喜,唯有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三界之乐,莫过三禅。但乐定初生,未及遍身时,多有三过:一因乐定浅显,其心沉没,少有智慧之用;二是乐定微少,心智勇发,不能安稳;三乐与慧相等,微妙难喻,多生贪著,其心迷醉,所以经云:“是乐圣人得能舍,馀人舍为难”,以是行者,应当善调其心。若心沉没,可用五力中的念,精进、智慧等,策起其心。若心勇发,当以三昧定法而摄持。若心迷醉,当念后乐,及诸胜妙法门,以自醒悟,令心不著,若善用此法,乐法必自增长。三禅有五支功德:一是舍支,乐定生时,喜支能舍。二是念支,能念调适,令乐增长。三是智支,善用三法,能离三过。四是乐支,快乐遍身,无所比拟。五是一心支,受乐心息,一心寂定。
三禅定相,名为离喜妙乐地,即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三禅虽有胜妙之乐,但依然有苦患,不能得到清净,因而要设法脱离。所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经常呵责三禅之乐,一心上求四禅不动定。若能得人未到地定,其心自能不动不散,以后豁然开发,定心安稳,所有呼吸完全停止,是为四禅定相。四禅之定发时,无苦无乐,与舍俱生,故亦名舍俱禅,此时心如明镜不动,亦如净水无波,绝诸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无诸垢染,其心既不依善,又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而神通变化,莫不由此禅定而生,经云:“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即是此义。四禅有四支功德:一是不苦不乐支,因此禅初发时,即与舍受俱发。二是舍支,即舍三禅殊胜之乐,不生反悔。三是念清净支,四禅之定现前,以智照了,莫不清净。四是一心支,定心寂静,虽对众缘,而心无动。四禅定相,名为舍念清净地,由於遣除初禅之觉观,并离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行者得到清净平等,而心住於舍受正念。
回目录
上一讲:六妙法门
下一讲:四无量心
|
|
|
|
|
|
佛事活动 |
 |
|
|
佛教乐曲 |
 |
|
|
梵呗净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