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四色界定

四色界定
天台智者大师的六妙法门,前文已经简述,向下再阐述修习这六种巧妙法门所能生出的各种禅定。第一以数为妙门的,行者因为修习数息之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与及四无色定。若於最后达到非非想定,觉知非是涅槃,必能更进一步,修习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超出生死轮回,而证三乘圣道。
但於未得初禅之前,必须先修欲界定与未到地定。行者首先要安坐端身摄心,於摄心之故,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泯澄净,贴贴安稳,因心在缘,心不驰散,名为粗住心。由此心后,逐渐胜前,名为细住心。心既精细,觉心自然明净,由於定法持身,其心任运不动,从浅人深,而无分散意,此时觉身如云如影,爽爽空净,虽然空净,犹见身心之相,未有定内之功德,是名欲界定。
向后再修未到地定。实在诸禅中间,均有未到地定的。於欲界定中,未得初禅时,则别有境界,能生初禅,名为未到地定。得欲界定后,浑然一转,身心虚豁,失去欲界身相,於静坐中,不见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是名未到地定,即是初禅的方便定,亦名未来禅,亦名忽然湛心。
得此定时,需要提防邪伪,一是过明,一是过暗,均为邪定。明者,一人定时,见到外边的境界,一切色相,如得神通。暗者,无所觉知,如熟睡眠,亦如死人,无心想法。於坐禅中,遇此二者,急应舍去,不善用心,便失禅定。
行者在欲界未到地定中,能得动触十法,动触发后,又复证十六触,若人能成就此者,是为初禅之相。而於未到地中,人定渐深,身心豁虚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此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至一月一年。而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则於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其身,如云如影,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称有十种善法,以为眷属,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快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此十种眷属,与动俱时而生,或经一日一月一年,而此事过后,又有馀触,次第而发,即是动痒、凉暖、轻重、涩滑之八触、再加掉猗、冷热、浮沉、坚软等八触,合为十六触,於其中间,亦有许多善法眷属,此等皆因色界四大极微与欲界四大极微转换,故有此触相发生,亦即证入初禅之相也。
至於十六触事,行者有具足的,也有不具足的,但於未得未到地定之前,而先发此触,又无十种善法以作眷属,则多是病相,或是魔事,行者须当分别,切勿走向邪途。
行者得到初禅,有五支功德:一是觉支,於禅定中,得大清净,色法开发,触其身根,心豁惊悟,知色界之细触,与欲界之粗触,相隔甚远,大相径庭。二是观支,行者既证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分明无惑。三是喜支,行者获得初禅,定中所得利益甚多,如是思维,欢喜无量。四是乐支,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定之乐。五是一心,行者证初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将喜乐心息,则心与定自然为一,故名一心支。
所谓支者,支是离义,亦支持义,如树是依根茎,始有枝条,虽然根茎是一,但枝条有差别,今从一定心中,能出生五支功德,如树多可以成林,故亦名支林。欲界未到地定中,虽有湛静定心,而未有觉观喜乐一心之五支功德,共相扶持,故定心浅薄,容易退失。假如得到初禅,而五支已成了林,则定心安隐,牢固不可破坏。初禅也名为离,也名为具,离是离去五盖的意思,盖即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因此五法,能盖覆我人清净心,故名五盖。具是具足五支功德的意思。
初禅定相名为离生喜乐地,那是说既得初禅,与觉观相应,脱离欲界痛苦,所以生大喜乐。若进而欲生二禅,必须呵责觉观,觉是初禅的身根与身识相应,观是意根与意识相应,此二者均为扰乱之法,是故欲生二禅,必须一切不受不著,无寻无伺,摄心在定。至此亦名圣默然定,意思是说,定功胜前,旧禅已谢,新禅未发,此心默然寂静。
初禅既离,二禅未发,於其中间,亦有定法,名为中间禅。从此端身静坐,勇猛精进,加功不已,其心忽澹然澄静,无有分散,即是未到地定。如此经久,不失不退,专心不止,其心则可明净皎洁,此时定心与喜可以俱时而发,如人从暗室出,豁见外边光明,十种善法,亦如初禅而发,而喜勇美妙,则胜於初禅,由於初禅得触乐时,唯与身识相应,故名外净,而二禅则与心识相应,故为内净。初禅心有觉观,则名为内垢,二禅无寻无伺,故名内净。二禅有四支功德:一是内净,以定力可伏前眼耳鼻舌身五识,令其不起现行。二是喜支,三是乐支,於初禅中,虽使漏心不动,但未能伏,此处则能降伏粗烦恼,不为禅爱所逼,故得轻安喜乐。四是一心支,此禅虽有喜乐,而内不缘喜乐,外不缘思虑,能一心不动,故名一心支。
二禅定相,名为定生喜乐地,由於二禅是无寻有伺,从定生喜乐,故名定生喜乐地。但喜为局部,乐乃遍身,行者得到三禅,此定与遍身乐,可以俱时而发。  是故行者观察二禅之定,虽从内净发出,而大喜勇动,定不牢固,因而要用三法遣除:一是不受,二是呵责,三是观心穷检。由於穷检之故,则知有过,既知有过,则要加以呵责,呵责之后,自能不受,则二禅之喜,及默然容纳,均渐退谢。
未得三禅之前,於其中间亦有定,尔时一心专念三禅功德,其心湛然寂静,是为三禅未到地定相。从此以后,其心忽得泯然入定,此时亦依内净外净,唯定与乐俱时而发,所得功德眷属,具如前说,但无动勇之喜,唯有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三界之乐,莫过三禅。但乐定初生,未及遍身时,多有三过:一因乐定浅显,其心沉没,少有智慧之用;二是乐定微少,心智勇发,不能安稳;三乐与慧相等,微妙难喻,多生贪著,其心迷醉,所以经云:“是乐圣人得能舍,馀人舍为难”,以是行者,应当善调其心。若心沉没,可用五力中的念,精进、智慧等,策起其心。若心勇发,当以三昧定法而摄持。若心迷醉,当念后乐,及诸胜妙法门,以自醒悟,令心不著,若善用此法,乐法必自增长。三禅有五支功德:一是舍支,乐定生时,喜支能舍。二是念支,能念调适,令乐增长。三是智支,善用三法,能离三过。四是乐支,快乐遍身,无所比拟。五是一心支,受乐心息,一心寂定。
三禅定相,名为离喜妙乐地,即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三禅虽有胜妙之乐,但依然有苦患,不能得到清净,因而要设法脱离。所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经常呵责三禅之乐,一心上求四禅不动定。若能得人未到地定,其心自能不动不散,以后豁然开发,定心安稳,所有呼吸完全停止,是为四禅定相。四禅之定发时,无苦无乐,与舍俱生,故亦名舍俱禅,此时心如明镜不动,亦如净水无波,绝诸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无诸垢染,其心既不依善,又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而神通变化,莫不由此禅定而生,经云:“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即是此义。四禅有四支功德:一是不苦不乐支,因此禅初发时,即与舍受俱发。二是舍支,即舍三禅殊胜之乐,不生反悔。三是念清净支,四禅之定现前,以智照了,莫不清净。四是一心支,定心寂静,虽对众缘,而心无动。四禅定相,名为舍念清净地,由於遣除初禅之觉观,并离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行者得到清净平等,而心住於舍受正念。



回目录

上一讲:六妙法门

下一讲:四无量心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