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四空处定 |
四空处定
前文所述的四种禅定,只是离欲粗散的,并未跳出色笼,因此称其为色界。此四禅定,皆由静坐而得,故得禅名,禅是梵语,意译为定,即摄心专注,令不分散之意,不论修世间禅,或出世禅,均以禅定为其根本。
行者若能再向前迈进,厌色趣空,灭身归无,以入於空,则名为无色界。因有色身,必有障碍,心为色缚,不得自在,内则受饥渴疾病等苦,外则要受寒热刀杖等苦。其实地水火风四大组合,报得此身,已属苦本,如地大有增,即肿结沉重,身体枯瘠;水大有增,即痰阴胀满,食饮不消;火大有增,即煎寒壮热,肢节皆痛;风大有增,即身体虚悬,战掉疼痛,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可见此身,为痛苦之根源。
若能脱离色笼,虚空无碍,寂然不动,何有过患?作此思维已,即一心谛观,此身九窍,一切毛孔,无不虚疏,如罗网相,内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无实;又如藕孔及鱼网,逐渐观至微末也尽,这时眼见色坏,声香味触也渐消灭,一心缘虚空相,前色界定便谢。空定未发之前,也有中间禅,若能专心精勤,趣空不舍,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名为未到地相。於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异常明净,渐得不苦不乐的境界,定中唯见无边虚空,其心也不分散,此时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在,名为空无边处定。
行者於空定中,已经观破诸色,是故不依於色;无碍之喜也灭,则也不依於空,色空双厌,唯依於识。由於虚空是外法缘,易於散失,不如识处是内法缘,定多安稳,於是便舍空定,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肯舍离,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为未到地定。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不见馀事,唯见现在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於定中也忆念到过去已灭之识,无量无边,未来应起之识,也无量无边,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与识法相应,由於识法持心,故无分散意,此定安稳,清净寂静,心识明利,不可为喻,名为识无边处定。
进而再修无所有处定,也名不用处定,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是空,内境是识,舍此二境不用,故名不用处,也名少处定。修此定时,一切俱舍,但意根中,犹馀少分法尘存在。又名无想定。行者深知识处过患,虽然三世心识,无量无边,而缘识人定,不是真实法,缘识心散,反能破定,唯致无心识处,心无依倚,方名安稳。因此行者要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无所有者,即非空非识,无为法尘,无有分别。如是了知后,即静息其心,而念无所有法,前识定便谢,而现中间未到地定。此时行者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一切诸法,唯寂然安稳,心无动摇。得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其他诸法?以色空识三者,均无所有,故名无所有处,由於不起分别,所以亦名无想定。
行者修至於此,可谓进入腹心之地,但仍不应以此为足,须更深一层修非有想非无想定。由於前修无想定中,仍有过患,无想也名无所有定,一切皆不可得,如痴如醉,如眠如睡,无明覆蔽,无所觉知,以是不可爱乐此定。谛观前定中之受想行识,虽比色界细微,但也不免无常苦空等法,因此要舍前面所有定,而观於非有非无。我今此心,过去现在未来求之皆不可得,既无形相,亦无处所,当知非有,若果真无,谁知其无,无不自知,由此可知,言有言无,皆是戏论,故观非有非无。如是观时,不见有无想定,此时前修不用处定,便即谢灭,而得中间禅。进而其心任运住在缘中,於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怡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於世间禅,无过其上。外道进入此域,谓是中道实相涅槃,常乐我净,遂爱着是法,更不前进。又入此定,不见有无,但觉有能知非有非无之心,故即计此心,为是真神不灭。若佛弟子,知是受想行识之四阴和合而有,是虚假不实,而没有所谓真神不灭的。
回目录
上一讲:四无量心
下一讲:十六特胜
|
|
|
|
|
|
佛事活动 |
 |
|
|
佛教乐曲 |
 |
|
|
梵呗净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