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四空处定

四空处定
前文所述的四种禅定,只是离欲粗散的,并未跳出色笼,因此称其为色界。此四禅定,皆由静坐而得,故得禅名,禅是梵语,意译为定,即摄心专注,令不分散之意,不论修世间禅,或出世禅,均以禅定为其根本。
行者若能再向前迈进,厌色趣空,灭身归无,以入於空,则名为无色界。因有色身,必有障碍,心为色缚,不得自在,内则受饥渴疾病等苦,外则要受寒热刀杖等苦。其实地水火风四大组合,报得此身,已属苦本,如地大有增,即肿结沉重,身体枯瘠;水大有增,即痰阴胀满,食饮不消;火大有增,即煎寒壮热,肢节皆痛;风大有增,即身体虚悬,战掉疼痛,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可见此身,为痛苦之根源。
若能脱离色笼,虚空无碍,寂然不动,何有过患?作此思维已,即一心谛观,此身九窍,一切毛孔,无不虚疏,如罗网相,内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无实;又如藕孔及鱼网,逐渐观至微末也尽,这时眼见色坏,声香味触也渐消灭,一心缘虚空相,前色界定便谢。空定未发之前,也有中间禅,若能专心精勤,趣空不舍,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名为未到地相。於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异常明净,渐得不苦不乐的境界,定中唯见无边虚空,其心也不分散,此时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在,名为空无边处定。
行者於空定中,已经观破诸色,是故不依於色;无碍之喜也灭,则也不依於空,色空双厌,唯依於识。由於虚空是外法缘,易於散失,不如识处是内法缘,定多安稳,於是便舍空定,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肯舍离,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为未到地定。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不见馀事,唯见现在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於定中也忆念到过去已灭之识,无量无边,未来应起之识,也无量无边,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与识法相应,由於识法持心,故无分散意,此定安稳,清净寂静,心识明利,不可为喻,名为识无边处定。
进而再修无所有处定,也名不用处定,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是空,内境是识,舍此二境不用,故名不用处,也名少处定。修此定时,一切俱舍,但意根中,犹馀少分法尘存在。又名无想定。行者深知识处过患,虽然三世心识,无量无边,而缘识人定,不是真实法,缘识心散,反能破定,唯致无心识处,心无依倚,方名安稳。因此行者要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无所有者,即非空非识,无为法尘,无有分别。如是了知后,即静息其心,而念无所有法,前识定便谢,而现中间未到地定。此时行者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一切诸法,唯寂然安稳,心无动摇。得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其他诸法?以色空识三者,均无所有,故名无所有处,由於不起分别,所以亦名无想定。
行者修至於此,可谓进入腹心之地,但仍不应以此为足,须更深一层修非有想非无想定。由於前修无想定中,仍有过患,无想也名无所有定,一切皆不可得,如痴如醉,如眠如睡,无明覆蔽,无所觉知,以是不可爱乐此定。谛观前定中之受想行识,虽比色界细微,但也不免无常苦空等法,因此要舍前面所有定,而观於非有非无。我今此心,过去现在未来求之皆不可得,既无形相,亦无处所,当知非有,若果真无,谁知其无,无不自知,由此可知,言有言无,皆是戏论,故观非有非无。如是观时,不见有无想定,此时前修不用处定,便即谢灭,而得中间禅。进而其心任运住在缘中,於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怡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於世间禅,无过其上。外道进入此域,谓是中道实相涅槃,常乐我净,遂爱着是法,更不前进。又入此定,不见有无,但觉有能知非有非无之心,故即计此心,为是真神不灭。若佛弟子,知是受想行识之四阴和合而有,是虚假不实,而没有所谓真神不灭的。


回目录

上一讲:四无量心

下一讲:十六特胜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