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十六特胜 |
十六特胜
天台宗的六妙法门,第一是数息。修行人因修数息之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与及非非想定前文已略为解释。
第二妙门是随息,行者因修随息之故,能出生十六特胜,佛说十六特胜缘起,是初说四谛法时,弟子有不能悟者,故为他们更说九想观,八背舍等不净观法。修不净观虽除贪欲,其中又有生厌患心者,因此不得无漏。故佛改变方针,教其舍不净观,转为修特胜法,因特胜法中,有定有慧,具足诸禅,故称为特胜。
十六特胜者,第一知息入。息入时,知其从鼻至脐部。第二知息出。息出时,知其从脐至鼻端。如是一心照息,心随於息不乱。又能知息相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修习随息法比数息为胜,因数息心粗,无有观行智慧,多生爱见过患。习随息之时,即知此息是无常,命依於息,以息为命,如果一息不还,则命亦随之而去,息既无常,命亦无常,爱见等病,自不易生。
第三知息长短。修随息时,忽觉入息长,出息短。因心静住内,息随心入故,入则知长,心不缘外境,出则知短。又心细则息亦细,息细则入息从鼻至脐,微缓而长,出息从脐至鼻,亦复如是,如人疲极,休憩欢喜,息即随细且长。反之,心粗则息亦粗,息粗则出入急疾而短,譬如人怖,疾走上山,或担重疲极,此则息短。
第四知息遍身。修随息时,忽觉其身如云如影,又觉出入息遍身毛孔,见息入无积聚,息出亦无分散。觉身空假不实,无常生灭,亦知生灭,刹那不住。以上三事和合,方有定生,三事既空,则定亦无所依,知空亦不可得,如是了知,於定中方能不著。
第五除诸身行。行者因觉息遍身,忽发得初禅定,心眼开明,见到身中三十六物,臭秽可恶。此时方知三十六物,皆由四大而有,其中一一无我,亦无我身,此时即除心行粗受。
第六受喜。照出入息,则可除却懈怠睡眠,而觉心轻柔软,随著定心而受喜。
第七受乐。乐从喜生,若心得喜,身便调适,身调适后,则得心乐,乐是喜增长故。又初心中生悦,是名为喜,后遍身喜。故名为乐。
第八受诸心行。上既受乐在怀,必有心所法相随,倚心乐境。人一心时,知此定乃虚妄不实,而不贪著,则得三昧正受,故受诸心行。
第九心作喜。前既止心一境,但未有慧解,必为沉心所覆没,今用喜照了,令其不沉没,故名作喜。
第十心作摄。因喜心动散,则发越过常,摄之令还,不使驰散,返观喜性,毕竟空寂,可使定心不动。
第十一心住解脱。以上遍身之乐,凡夫得到,多生爱染,为其所缚,不得解脱。今以观照智慧,破析遍身之乐时,即知此乐,从因缘生,空无自性,虚妄不实,观乐不著,其心便得自在。
第十二观无常。观诸法空,生灭亦空,生时诸法空生,灭时诸法空灭。於其中亦无男,无女,无人,无受,无作,如是观无常法,可得自在。
第十三观散坏。此身不久,当是散坏磨灭之法,非真实有。此定亦由色受想行四阴和合而有,四阴散坏,定不可得,故心无所爱著。
第十四观离欲。凡有爱著,皆名为欲,离外而缘内,亦未免著欲,今入此定,能观破析。
第十五观灭。是心有生住异灭四相。多诸过患,虽修至识之极少之处,也是四阴和合,无常无我之法,不可染著,故观灭法。
第十六观弃舍。以上处处遍舍一面,至此舍到极点,凡夫得到,以为涅槃,不能舍离。今得此定,能观其法,亦是无常,苦空无我,非真涅槃,故观弃舍。
此十六特胜法,其中未必尽得,或得两三种,或得四五事,因根机不等,功夫有浅深,故所得特胜,亦因之而异。
回目录
上一讲:四空处定
下一讲:五轮三味
|
|
|
|
|
|
佛事活动 |
 |
|
|
佛教乐曲 |
 |
|
|
梵呗净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