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 首页 > 静坐-分页 > 静坐-十种观想

十种观想
端坐修观门时,可以出生十种观想。本在乾慧地时,已经修到九想观,至烦恼降伏后,则更进修无常、苦、无我三种观想,以破凡夫外道的六十二见,从而步入见道位,而证初果。然后再修食不净、不可乐、死想及不净之四种观想,以断贪瞋痴之迷事惑,入修道位,而登三果。进而再修断、离、尽三种观想,则破色界及无色界之见思烦恼,入无学道,而登四果。以是修九想观后,更要修十种观想。


第一是无常想。行者观一切有为之法,迁流变化,生灭不停,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处,故名无常。无常法有二种:一是世间无常,二是众生无常。世间是人的依报,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国土房舍,台橙衣柜等,无一不有坏相,如风中灯,险岸中树,漏器盛水,终归磨灭。众生无常者,众生是人的正报,乃五阴四大组合所成,古往今来一切众生,不论男女穷富,国王天神,乃至罗汉、菩萨、佛陀、神通广大,智慧无量,而今何在?古云:(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人生如吹尘,如流水,如炎随灭,如幻如化,不可取,不可著,一切法不可得。如吾人一念中有六十刹那,一刹那中,又有九百个生灭,既有生灭,必有异住,如是则於一念中具有五万四千个生住异灭,但於生时、不得有住异灭。住时又无生异灭;异时则无生住灭,灭时更无生住异,由於四相,各有差别之故。若生中果无住异灭,则住异灭从无因而生。如生中有住异灭,则生即是住异灭,住异灭即是生.、四相应该无有差别,以是之故.说生中有住异灭既不可,说生中无住异灭也不可,住异灭中有生亦复如是。若人了知一切有为之法,有生住异灭既不可得,无生住异灭也不可得,则四相皆空,四相既空,诸法无常也不可得,如是观想,则可断除三界见思烦恼,获证圣果。


第二是苦想。以上所述无常之想,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新陈代谢,即是苦相。苦有二种:一是身苦,二是心苦。小乘圣人,已断十种根本烦恼,所以无有优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唯宿业因缘四大所造之身,仍有老病饥渴寒热等之身苦,如佛弟子舍利弗患风热病,毕陵伽婆磋患眼病,只是所受之身苦也微薄。诸阿罗汉虽受最后身之微苦,但不受无常苦,因已知道真我不受生死,故诸阿罗汉得道时,即说揭言:“我等不贪生,亦复不乐死,一心及智慧,待时至而去”。因此,佛涅梁时,阿难等未证小乘圣者,均皆涕泣忧愁,唯诸阿罗汉,心若无其事。
若是真修道人,纵然未证圣果,由於定功持心,身心之苦,也能减轻。若是凡夫俗子,未曾修道,身心受苦俱重,因内受贪瞋痴等之心苦,外受饥渴寒热鞭杖等之身苦,如遭双箭同时射中。佛说身为众苦之本,有身则常受苦,无身则得安乐,众生迷而不知,如坐车久而疲乏,则欲求住立处,住立久而疲倦,又欲求坐息处,坐久困倦,更求安卧处,卧久烦极,改求去来处,由此可见.行住坐卧无一不是苦。
如说一切皆苦,佛为什么说有三受,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由於行者欲修苦想观,故说一切皆苦,佛在四念处中,岂不也有说“观受是苦”?其实於苦乐忧喜舍之五受中,无一不是苦,但凡夫之人,迷惑无知,为欲所逼,以苦为乐。如人患疥疮,时觉皮肤痒,近火则觉舒畅,此畅快并非真乐,若是真乐,未生疥之人,近火为何不乐?生疥之人喻凡夫,因有三毒烦恼之病,喜欢追求五欲之乐。未生疥人喻圣人,贪瞋痴之病业已断除,观五欲如毒蛇,是故佛说灭五种受,方能得到真快乐。由此便知,世间一切诸受,无非是苦,若知是苦,於一切法上,便不起贪著,心生厌离,是名修苦想观。


第三是无我想。这是说四大假合,实无我体,故名无我。若要一定执身为我,则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所成,如身上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属於地;涕唾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於水;温暖燥热,皆属於火;呼吸动作,皆属於风;将此四大,各各分离,身相尚不可得,而我在於何处?如说一大是我,则徐三大何以不是?若四大均是我,则应有四个我,又宁有是理?众生迷惑无知,定执身相为我,或以名字为我,但在父母未生之前,或死以后,既无身体,又无名字,其时以何为我?清顺治皇帝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可知身与诸法,皆是幻有,本无真实,智者不应执身为我。其身非我,言之有理,但不应言其心非我,以心能知苦乐憎忧等事,若心非我,则同木石无异,何能分别苦乐等事?我答他道:不仅身体非我,即心也非是我,因此心不过是前尘分别影事。由於内六根与外六尘相对之时,识生其中,妄有能缘之气分,於六根中积聚,分别好丑,而生憎爱,现前尘境如形,第六识心如影,识心随尘起灭,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其苦乐等事与心相应,缘随心行,心有便有,心无便无。是故缘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人能知一切法中无我,则不应生起我心,既无我心,也无我所心,我与我所两者均离,则自然无有所缚,无缚便是解脱,是故行者,应当修无我想。


第四是食不净想。行者观食是从种种不净因缘而产生的,例如肉类,乃从精血水道而生,此处则为脓虫所住。再如酥酪乳汁,也由血变所成,乃与炼脓无异。又炊饭之人有身汗、口唾、鼻涕、眼泪种种不净。将食置於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涎和在一起,然后饮食才有味,实在其状与吐何异。入肚腹内,变为地水火风内四大,渣滓下沉,清者在上。又譬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以风大吹其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和合,由凝结变为肉,从新肉生脂肪,然后成骨髓。又从是中生身根,再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情根生五识,由五识生意识,种种分别取相,寿量好丑,然后生起我执,及我所心生等诸烦恼,造诸恶业,受诸痛苦,由观食之本来因缘种种不净,便知内四大与外四大原本无异。
其次思维此食,经过垦植耘除,春磨淘汰,炊煮乃成,计算一餐,实际系工作者流汗而来。得食少流汗多,将食入口变为不净,数时之间成为屎尿,未食之前本是美味。经食之后变为不净,眼不欲见,鼻不敢近,行者思维,如此弊食,一无所值,为甚要贪。而且因食此不净食,造诸恶业,将堕地狱,吃热铁丸,从地狱出,要作畜生,若转猪狗,岂非食诸粪便,如是观食,必能生厌,因食厌故,则对五欲皆能生厌,断此五欲,便不受欲界之苦。
经中说一譬喻:有一婆罗门修持净法,因有事故至不净国,自思维我何能免此不净,唯有乾食,可得清净。忽见一老婆婆卖白髓饼,即对其说,因我有事住此百日,请常送此饼来,我当与汝高价。老婆婆即照彼吩咐常作此饼送去,婆罗门食之美味可口,欢喜非常,但其后逐渐无色无味,随问老婆婆何故如此?老婆婆答道,初因我家大夫人阴处生疮,脓出以面和合成饼,日日炕
熟与汝,所以此饼味好,今夫人疮愈,我当何处更得?此婆罗门闻后,大发雷霆,两手打头,褪胸乾呕,我今已破净法,奈何!奈何!立时弃舍事务,驰还本国。道人修食不净想,亦复如是,不观不净,后受苦报,悔将莫及。故应修食厌想,是名食不净想。


第五是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世间即有为法之别名。一切有为之法,虽有千差万别,分类不出三种:一、五阴世间,五阴即是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因此五法能盖覆真性,故名为阴。二、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世间,即於五阴法上,假立众生之名,五阴和合,共聚而生,犹如五指无拳,因握假立拳名,众生世间,亦复如是。三、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即为众生所依之境界,既有能依之身体,即有所依之国土,故名国土世间,行者应观一切世间,无有一事可乐,如众生有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五阴炽盛等之八种痛苦,何处有乐?
若以情爱为乐,何以到处发生因情失恋,得神经病,或因绝望,自刎悬梁。古云:“万恶以淫为首”,正因有贪娱之欲望,则每易失去礼义廉耻,逆天悖理,杀人放火,一切罪恶,莫不由此发生。因情爱失人格,无惭无愧,为人吐弃,何乐之有?又缘情爱之故,经常生优生怖,如未得到,便想种种方法,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既已得到,又恐失去,所以终日患失患得。经云:
“因爱生优,因爱生怖,若离於爱,何优何怖?”即是此理。
如以夫妻为乐,何以到处有分居与离婚之事发生?事实上,於夫妻间也无乐可寻。假如妻子生得如花似玉,人见人爱,丈夫端正庄严,面如莲华,两人感情又极其投合,因而如胶似漆,经常出双入对。但爱情不能当饭吃,仍需衣食住行之助,故要早出晚归,各奔东西,以谋生计,由於两人感情亲密,彼此不能无有牵挂,男恐女不安於室,女怖男有外遇,以是不论出外工作或旅
行,经常生疑惧与心不安。既以夫妻为乐,何故而生恐怖,其心恐怖即是痛苦,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今既有挂碍,何乐之有?
以上是说彼此貌美,情投意合,其受是苦,无一可乐,於此相反,其中有一生得丑陋,又彼此意见不投,彼喜喧闹,此欣宁静,於闲暇时间,你愿打麻将,我愿看电影,你要去旅行,我要读经书;於信仰方面,你信基督,我信佛教,你敬穆罕默德,我奉太上老君,总之两人意见,时常相左,因此终日争吵打闹,度日如年,日久无法容忍,终放迈向分居或离婚之路,分居与离婚虽可暂避目前大苦,但在精神上所受的打击,比未婚前要大数倍。笔者曾亲见几位友人因分居或离婚,导致神经失了常,如果夫妻是乐,何以发生这么许多问题?由此可知,於夫妻间,向好的方面讲既是痛苦,向坏的方面讲更是痛苦,虽然终日受诸痛苦,世人仍以为是天经地义,因为古今中外莫不以结婚为人之伦常,假如有人与其相反,不与和光同尘,脱离囹圄,却有人以为其怪,正因为少见则有多怪,如果多见则就不怪了。世书有云:“一人为之则为怪,举世能之则为恒”,即是此理。
假使以眷属为乐者,则应济济一堂,长期欢乐,何故俄而无常来临,号天叩地,肝肠寸断。於其生世,此病彼散,父母不慈,子女不孝,兄弟姊妹,更相责望,小不适意,则生瞋怒。若有财物,亲戚子女,莫不竞求,得者总觉为少,愈得愈为不足,百求百得,不以为恩,一不称心,便怀恶念,由於心怀恶念,导致结仇结怨,以此类推,三世怨对,实非他人,皆是我等亲戚眷属,
眷属即是怨聚,何乐之有?经云:“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对於此理,如未深究,非仅不能领悟,恐生诽谤,故以略释说明,如有二人,异处远隔,从未相识,终不得生起怨恨之心,就是相识不久,仇恨也难生起,此皆由亲属相处日久,互相责望,或父母责望於子女。或子女责望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莫不皆然,因而结下怨仇一,今生未报,再等来世,古德云:“夫妻为缘,有善缘,有恶缘,怨缘相报;儿子是债,或还债,或讨债,无债不来”,因此种种皆是痛苦,故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第六是死想。人生未生之前,本来没有这个躯壳,由於前生种了下品五戒十善之福,故感今世投生人中。初投胎时,揽取父精母血而成此身,住在母胎中,随母呼吸,吸收营养,胎儿始可滋长。至出生后,三五岁时,便能自取外四大之物质,保育内四大之生命,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这是人生必经之过程。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即迁流之义,意思是说,不论外四大之器界,与及内四大之根身,无一不是属於无常变化。人生存时所称的为内四大,死时即变为外四大,其实内四大与外四大并无两样,是故诸法有成住坏空,身体有生老病死。如人有生八十岁死,有生四十岁亡,有生二十岁殁,有生十岁丧,也有一生下来便夭折,此皆是无常变化之定理,任何天神与地祗也不能转移其原则。以是智者不应为生来欢喜死去悲,应念生死无
常迅速,人的生命不过是在呼吸间,出息不保入息,入息不保出息,一息不来便同死人,若人常存死想观,则可顿舍贪欲瞋恚,与及人我是非之念,当下便觉海阔天空,轻松自在。


第七是不净想。此身常流不净,如破皮囊,满盛不净。经说有五种不净:初投胎时,揽取父精母血而成己身,是为种子不净。胎儿住在腹中,是为住处不净。至怀胎十月满,由小便道生出,是为生处不净。如眼出眵泪,耳出结眝,鼻出浓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净常流,是为外相不净。至於死后捐弃冢间,由其烂坏,或从事火化,唯剩白骨,纵令用四大海水倾洗,终不能令其香洁,是名究竟不净。行者若能常观不净,便与智慧相应,功夫日深,可以远尘离垢,出三界,了生死。


第八是断想。因小乘人智慧肤浅,观三界如牢狱,观生死是冤家,故欲赶快跳出三界,了脱生死,先断见惑之八十八使,次断思惑之八十一品,然后便可断惑证真。


第九是离想。吾人所以有生死痛苦者,皆由十种根本烦恼在作祟,十根本烦恼,又名十大惑,分有利钝两种:
一是身见,不知吾身为五蕴假和而成,妄想计度实有我身;又不了我身外之物无主,妄计实为我所有物,合此我见与我所见,则为身见。二是边见,既有我身起我见故,便计度死后断绝,或计度死后常住,此二计起於身见后边,故名边见。三是邪见,即拨无因果,谓作善无善报,作恶无恶报。四是见取见,以自己最卑劣的知见,取其他种种最卑劣的事,及以此为最殊胜者。五是戒禁取见,以不合理的种种戒禁认为是生天之正因,如持牛鸡戒等,此即非因计因,非果计果。以上五种见惑,其性锋利,故称此为五利使。一贪欲,二瞋恚,三愚痴,四高慢,五疑惑,由於其性分钝,故称此为五钝使,因此十种根本烦恼,能令吾人不得自在,故今须存离想。


第十是尽想。小乘见惑是迷四真理之路,先迷苦谛之理而起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心、瞋恚、愚痴、高慢、疑惑之十惑、次迷集谛之理而起七惑,於前十惑中,除身、边、戒之三见。次迷灭谛之理而起七惑,如集谛下。次迷道谛之理而起八惑,於前七惑中,加一戒禁取见,以上总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惑,於四谛下各除一瞋,因上二界不起瞋恚,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使。小乘思惑,是迷事物而起,於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於色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於三界共有十惑,十惑分九品尽,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於每一地尽九品惑。地有九地:一欲界五趣杂居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非想处地,名为九地。以上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将其一切断尽,方能跳出三界,故今欲存尽想。


回目录

上一讲:八念法

下一讲:八背舍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