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箋註7→古佛出興第五
古佛出興第五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
新譯花嚴經音義云:「說文曰.乃.語辭也。廣雅曰.乃.往也。」過去者.有為之事物作用終滅之位也。三世之一。法花經音義云:「央.於良反。梵云阿僧祇.此云無央數。央.盡也。」會疏曰:「乃猶往。往猶昔。簡異現未.故云過去。其久遠積阿僧祇劫.無量不可思議.唯佛眼所照.故云久遠無量等。梵.阿僧祇.此云無央數。謂非算數所及。央.盡也。」無央數劫者.無盡數之劫也。記世界成壞極長之時節數目也。法華經見寶塔品曰:「此佛滅度無央數劫。」
錠光如來興出於世。
華嚴經音義云:「錠光.大徑切。又音殿。即然燈佛也。諸經中作提洹竭佛。是梵音。」翻譯名義集云:「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羅.此云燃燈。大論云.太子生時.一切身邊.光如燈故.故云燃燈。以至成佛.亦名燃燈。鐙字說文從金。徐鉉云.錠中置燭.故謂之鐙。聲類云.有足曰錠.無足曰鐙.故瑞應經翻為錠光。摭華云.錠音定.燈屬也。古來翻譯.迴文不同.或云燃燈.或云錠光.語異義同.故須從金。釋尊修行名儒童時.二僧祇滿.遇燃燈佛得受記。」四教儀集解中曰:「亦名然燈。亦名錠光。有足名錠。無足名燈。錠字或作定字.非也。」法華經序品曰:「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乃至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賢劫經云:「過去無量施佛出世時.轉輪王名曰擇明.聞是三昧修學。其時王者錠光如來。」超日明三昧經云:「過去寶妙如來時.自在王轉輪王之千子.同時發菩提心.於佛前探策。爾時輪王者.錠光如來。千子則賢劫千佛也。」會疏曰:「或以彌陀發心.推此佛出以前。或標此佛久遠.為彌陀發心前。」
教化度脫無量眾生.
教化.又曰勸化。教人而化惡為善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度脫.超度解脫生死之苦也。法華經序品曰:「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皆令得道.
道者.能通之義。大要有三種。一.有漏道.善業通人.使至善處。惡業通人.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謂之道。所至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淨土論註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義章八末曰:「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通人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二.無漏道.七覺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謂之道。又行體虛融無礙.故為通之義。以通故.名為道。如道諦.道品.聲聞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義章十六曰:「諸行同體.虛融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三論玄義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俱舍論二十五曰:「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華嚴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體.排除一切障礙.無礙自在.謂之道。涅槃無名論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淨土論註下曰:「道者.無礙道也。」
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琉璃妙華。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脫華。次名莊嚴光明。次名海覺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捨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無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名淨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鸞音。次名獅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會疏曰:「此諸佛若據如來會及莊嚴經.為錠光以前出世。以世自在王佛為極最初佛。文曰.過阿僧祇無數大劫.有佛出現.號曰然燈。於彼佛前.極過數量.有苦行佛.乃至世主佛前無邊劫數.有佛出世.號世間自在王如來。前後亦難測。然此經及覺經.大阿彌陀.皆為順次後後出世佛。諸師皆依此.不可為異解。又大彌陀列三十三佛。覺經列三十六佛。如來會列四十一佛。莊嚴列三十七佛。或直標梵名.或譯舉漢號.則是譯家各例不同。」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
世自在王又曰世饒王。饒即自在之義。阿彌陀佛在因位時.于此佛所出家.建四十八願。會疏曰:「世自在王.是一佛別號。異云樓夷亘羅。或云世間自在王。」本經鈔二曰:「義寂云。舊本名樓夷亘羅。此存梵音。翻之名為自在王。憬興云。於一切法得自在故。玄一曰。世間利益自在。故言世, 自在。亦言世饒。即自在義為王也。」覺經云:「後次有佛.名曰樓夷亘羅。在中教授四十二劫。皆已過去乃爾劫時作佛。天上天下人中之雄。經道法中勇猛之將。佛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莫能過者。」大彌陀云:「次復有佛.名樓夷亘羅。在世間教授.壽四十二劫。」如來會云:「有佛出世.號世間自在王如來。」莊嚴經云:「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
如來.
注見前。
應供.
應供.如來十號之一。梵語阿羅訶.譯曰應供。斷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之供養者。智度論二十四曰:「應受一切世間供養。故名為應供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外國名為阿羅訶也。此云應供。如來諸過悉已斷盡。福田清淨。應受物供。故名應供。」淨影疏曰:「證滅相應.故名為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供。」會疏曰:「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等正覺.
注見前。
明行足.
明行足.佛十號之一。梵名婢侈遮羅那三般那。依涅槃經之說.明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腳足之義.指戒定慧言。佛依戒定慧之腳足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又依智度論之說.明者.宿命.天眼.漏盡之三明也。行者.身口意之三業也。足者.滿足之義。三明者.滿足身口意之三業.故名明行足。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名腳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明行足也。」智度論二曰:「婢侈遮羅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行名身口意業。唯佛身口意具足.餘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淨影疏曰:「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分別有三。如涅槃說。一菩薩明.所謂般若波羅蜜多。二諸佛明.所謂佛眼。三無明明.謂十一空。又龍樹說。佛具宿命.天眼.漏盡.故曰三明。行是教行。如地持說.正觀名行。又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圓具.故名為足。」會疏曰:「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善逝.
梵名須伽陀。譯曰善逝。又曰好去。諸佛十號之一。十號之第一曰如來.第五曰善逝。如來者.乘如實之道.而善來娑婆界之義。善逝者.如實去彼岸.不再退沒生死海之義。以此二名.顯來往自在之德。智度論二曰:「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菩薩持地經一曰:「第一上昇。永不復還。故名善逝。」(第一為涅槃)會疏曰:「善逝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淨影疏曰:「善名為好。逝稱為去。如來好去.故曰善逝。佛德滿足.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
世間解.
世間解.佛十號之一。梵語曰路迦憊。或譯知世間。又譯世間解。知世間有情非情之事也。智度論二曰:「路迦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
無上士.
無上士.佛十號之一。無上之士夫也。人中最勝無有過之者.故云無上士。涅槃經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又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最為上.非餘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智度論二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之。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亦無上。」大乘義章二十末曰:「士者.人之別稱。人中最勝.餘不能加.名無上士。」會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
調御丈夫.
調御丈夫.佛十號之一。梵語富樓沙曇藐娑羅提。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也。佛雖亦化女人.今從尊而唯謂為丈夫。智度論二曰:「復名富樓沙曇藐娑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秦言可化。娑羅提.秦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悲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從男故.男為事業主故。」淨影疏曰:「能善方便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故。」
天人師.
天人師.如來十號之一。梵語曰.舍多提婆摩菟舍喃。為天與人之教師.故名天人師。智度論二曰:「復名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摩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云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獨言天人師。答曰.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淨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會疏曰:「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
佛.世尊。
依成實論則佛為十號中之第九號.世尊為第十號.合云佛世尊。依智度論則佛為第十號.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世尊之梵名為薄伽梵。
彭際清曰.將明法藏成佛本因.特為推原從上諸佛。寶積本從錠光上溯往世.過五十三佛.方至世自在王.俱用逆數。於此全異。然他譯本多從順數。未知寶積別有據否。
上一节:大佛縁起第四
下一节:法藏因地第六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