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箋註31→声闻众等第二十九
五惡五善第二十九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
端心正意.制止貪瞋癡之三毒而不作諸惡也。至德.謂德之至也。倫匹.新譯花嚴經慧苑音義曰:「玉篇曰.倫.類也。匹.比也。」會疏曰:「端心正意者.心.眾生本性。諸識之所由生。意.心所發動喜怒哀憎之情識也。故正其意.則本心自端.不趣惡境。」義寂曰:「其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至德者.德之至.無以加者也。匹.偶對義。」
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
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勝緣.又復善報強勝.作善為易。此土無此二緣.修善即難。開化.即佛開導教化也。」
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羣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何等五惡。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五惡.即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反於五戒者。五痛五燒.造殺.盜.婬.妄.酒之五惡者.生時遭王法之逼害.死入於惡道.名為五痛。苦痛切身.如火之燒.故喻為五燒。五善.即五戒也。福德者.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度世泥洹道者.濟度世間之人之道也。維摩經佛國品曰:「能度諸世間。」
慧遠疏曰:「殺.盜.邪淫.妄語.飲酒.是其五惡。造此五惡.於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惡難.名為五痛。以此五惡.於未來世.三途受報.說為五燒。降化其意.伏令從法。令持五善.所謂五戒.翻前五惡。獲其福者.由持五戒.於現在世.身安無苦.翻前五痛。度世長壽泥洹道者.後生彌陀.終得涅槃.翻上五燒。」
會疏曰:「五惡者.所造業因。五痛.現在花報。五燒.死後果報也。五惡體.諸師不同。如嘉祥.淨影.憬興.是為五戒。又如義寂存二義。一義如上。一義云.身業三惡.以為初三。口業四惡.合為第四。意業三惡.合為第五。乃至此五中.非但攝彼根本業道。亦取眷屬加行.後起諸不善法。又法位意.五攝七支。身三為三。口四為一及飲酒。福德度世者.現在花報.令去五痛之益。泥洹之道者.未來果證.令離五燒之益也。」
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
會疏曰:「強者伏弱者.能殺者為強。所殺者為弱。人畜皆然。轉相剋賊者.剋謂剋對。賊謂賊害。如雀取蟷蜋。人亦取雀。故云轉相。殘害殺戮者.魏都賦.人物以殘害為藝。良曰.人物以殘忍殺害為能也。戮者殺也。迭相吞噬者.如蜍吞蚯蚓。虵亦噬蜍。故云迭相。」義寂曰:「轉相剋賊者.以下侵上也。殘害殺戮者.以上刑下也。迭相吞噬者.等倫相伐也。」仲長統敖覈性賦曰:「君子朋友.志乖怨結。鄰國鄉黨.務相吞噬。」類書纂要曰:「互相吞噬.噬.咬也。猶更相毒害也。」
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
會疏曰:「人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高飛遠走也難免。人不知此理.妄違逆天地.悖戾本性.故云惡逆無道也。後受殃罰等者.廣韻.殃.禍也。罰.罪也。因果必應.故云自然趣向。」
神明記識.犯者不赦。
嘉祥曰:「神明記識者.名籍先定.不蹉跌也。一切眾生皆有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書其作惡。同名男在左肩上書其作善。四天善神.一月六反.錄其名籍.奏上天王。地獄亦然。一月六齋。(八日.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一歲三覆。(正五九月各一日。)一載八挍。(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名八王日。)使不差錯。故犯者不赦也。」
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
乞丐.貧困乞物於人者。丐.正作匄。亦乞也。涅槃經音義曰:「匄.古賴切。蒼頡篇云.匄.乞行請求也。通俗文.求顧曰匄。言人有亡失則行求匄也。」孤獨.玉篇曰:「孤.特也。少無父也。古胡反。」廣韻曰:「獨.單也。」經音義曰:「無父曰孤。無子曰獨。」會疏曰:「貧窮乞丐.是慳貪報。下賤是憍慢報。孤獨即殺生報。」
聾盲瘖瘂.
聾盲.左傳曰:「不聽五聲之和曰聾。杜預曰.聾.暗也。」釋名曰:「聾.籠也。如在朦朧之內.聽不察也。」四聲字苑曰:「聾.耳不聽聲也。」盲.廣韻曰:「目無眸子也。」玉篇:「盲.目無童子也。」瘖瘂.法華經音義曰:「瘖.一金反。瘂.乙下反。瘖.不能言。埤蒼.瘂亦瘖也。說文云.瘖瘂.不能言也。」法位曰:「瘖.無聲不言。瘂者有聲無詮表。」會疏曰:「聾盲瘖瘂.不見聞佛法.或誹謗正法.毀呰賢聖報也。如人中短舌者.於屏處毀呰上人之報。」
愚癡弊惡。
愚癡.三毒之一。弊惡.廣韻云:「弊.困也.惡也。惡.不善也。」會疏曰:「愚癡弊惡.是三塗餘習也。」
至有尪狂不逮之屬。
尪狂不逮者.尪.說文作尩:「弱也。烏光反。狂.病也。」韓子曰:「心不能審得失之地.則謂之狂。巨王反。」通俗文曰:「短小曰尩羸也。」憬興曰:「狂.變性意也。又亂也。」義寂述義曰:「觸事在人後.名不逮。謂才德不及人故。」法位疏曰:「不逮之屬者.逮之言及。身既多病.觸徒無所及之。」
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免出。
王法.帝王當執持之正法也。佛為優填國王說王法正論經.為舍衛國王說王法經。會疏曰:「賞善罰惡.世間常法.古往今來皆相同.故云常道。劫初人清.各修十善。及五濁時.形法漸次起。若依震旦.三王始有獄。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狴犴曰牢。又牢籠也。制定五刑.罰輕重罪.豈不畏慎。愚惡之人.為惡入罪.其猶燒蛾爛璽.自甘入殃.是為痛苦。」
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
幽冥.為三惡道無真理光之處。(即冥土)會疏曰:「一日無常至。萬般不隨身。唯有所作業。少因感大果。故云尤深尤劇。其猶涓涓不竭.遂為大河。幽冥.所謂冥途黃泉也。脫人身.受鬼畜等身.故云轉生受身。」
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當獨值向.相共從生。更相報復。無有止已。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轉貿.經音義曰:「貿.莫候反。三蒼.貿.換易也。」會疏曰:「故有.承上之辭.三世事同。現在既爾.未來豈不然也。苦樂無實.唯人自招.故云自然。貿亡候反。換易也。四生轉變.云改形。六道生死.云易道。如八大地獄.及長壽鬼等.云或長。如飛蛾蜉蝣等.云或短。又如地獄罪人.剎那生死.名或短。受苦長遠.名或長。當獨以下.總結殺生等人.生生同出.彼此互害.報其怨恨也。」
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大火.喻極苦相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焚燒.法華經音義曰:「焚.扶雲反。廣雅.焚.燒也。說文.焚亦燒也。」集韻曰:「焚.火灼物也。」玉篇曰:「焚.燒也。燒.燔也。」此結痛苦燒苦。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
會疏曰:「一心制意.制意三。端身正行.制身三口四。舉世皆濁.吾不供彼.故云獨作。獲其福德者.現在報.反上痛苦。度世等.未來報.反上燒苦。於中度世.上天有為善果。泥洹之道.出世妙果。」
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驕縱.各欲快意。
義理.適於理之道也。廣韻曰:「義.仁義也。理.義理也。」法度.法者法規。度者度量也。奢淫.說文:「奢.張也。淫.私逸也.」等不等觀雜錄一曰:「經中婬字多從女旁.專指男女事也。今人欲依說文改從氵旁。書中淫字訓義甚多。放也.溢也。甚也.邪也。經中專指男女事.故從女為妥。」驕縱.左傳曰:「驕奢淫泆。疏.驕謂恃己陵物。」縱.玉篇曰:「縱.恣也.放也。」驕.通作憍。
會疏曰:「人於世間.父嚴母慈.子致敬愛.兄愛弟順.夫婦禮義.是為世間通義.是為人心天理。不婬他婦.不掠他物.是為王法規度。此偷盜人背五倫道.不懼罪譴.故云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謂奢侈。婬行無節.故云奢婬。憍謂憍慢。縱謂放縱。男女相共.快人欲意.悖逆人理.不顧天心.故云各欲快意。此攝殺盜也。」
任心自恣.更相欺惑。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
恣.說文:「縱也。」欺惑.廣韻曰:「欺.詐也。去其反。惑.迷也。」佞諂.佞.巧諂捷給也。諂.諛也。經音義曰:「佞.奴定反。諂.媚也。論語.是故惡夫佞者。三蒼.佞言曰諂.是也。」忠者.敬事直行.忘私奉事。不忠.反之。巧言.巧.能也.善也。詩:「巧言如簧。」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諛媚.玉篇曰:「諛.諂也。」媚亦諂也。又蠱也。書冏命:「便辟側媚。」嫉賢.嫉.妒也。賢.有善行也。真證謂之聖。鄰聖謂之賢。玄義四下曰:「鄰聖曰賢。」謗善者.謗.毀也。善.良也。陷.墜入也。怨枉通作冤枉。冤.屈也。枉.邪曲也。
會疏曰:「子欺父.父惑子等.云更相欺惑。但逞私意.無有慚愄.故云任心自恣。心懷惡計為佞。外求惡寵云諂。為行無信.是為不忠。巧言令色.諂諛曲媚.故云巧言諛媚。謂嫵媚。又可悅也。古謂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此二句.當綺語。嫉妒賢良.誹謗善人.橫結怨害.枉陷非道.故云嫉賢謗善陷入怨枉。是即惡口兩舌也。」
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
主上.東宮切韻曰:「祝尚丘云.主.君上也。」臣下.孔安國曰:「臣下者.則君之所用也。」孔子曰:「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也。」文字集略云:「臣.在下之稱也。」嘉祥曰:「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者.宰相之官.縱放臣下.用取萬民賄.枉取人物。」憬興曰:「機者機關。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機偽。」
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誑。
知識.朋友之異名。如云知人。我知其心識其貌之人也。又所知我之人也。非多知博識之義。諸經之初有「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即就為人所知而云。會疏曰:「知識.親友也。」
各懷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己。
貪欲.瞋恚.愚癡.即三毒也。略云貪瞋癡。貪欲.引取順情之塵境而無厭.謂之貪欲。即貪愛世間之色欲財寶等而無厭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無厭足為貪欲。」法華經譬喻品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會疏曰:「三毒相資.熾發邪欲.吸引他財.欲積自己.故云欲自厚己也。」
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天神剋識.別其名籍。
欲貪.同於貪欲。所願無厭足之煩惱也。維摩經觀眾生品曰:「身孰為本。欲貪為本。」楞嚴經四曰:「想愛固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天神.鄭玄注周禮曰:「天神則主北辰。地祇則主崑崙。」周易曰:「天神曰神。地神曰祇。」剋識.廣韻曰:「剋.必也。」應法師曰:「剋.必當也。口勒反。」韻略曰:「識.職吏反。記也。」謂有天神必記識人之善惡也。名籍.書名之簿籍。地獄冥官.書惡人之名.而不使有漏罰也。玉篇曰:「籍.書也。」說文曰:「籍.簿書也。」
會疏曰:「欲海深廣.不知厭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唯求收積.嘈雜奔波.故云欲貪等。不顧前後者.前不顧是非.後不顧譏嫌。亦前不顧明哲昭察.後不恐鬼神冥記。或亦前不顧過業.後不慮來報故。天神等.顯有王法。幽有天神。識其科條.無毫釐差.故云剋識。識音誌。即記也。名籍者.世所謂鬼錄也。籍音寂。簿書也。手版也。記罪人名.分明不亂也。此二句即燒苦之因也。」
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累劫.累疊數多之劫量也。世界成壞之時期云劫。法華經譬喻品曰:「汝等累劫眾苦所燒。」
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此第二結痛苦燒苦。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得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
寄生.廣韻曰:「寄.附也。說文.託也。居義反。」李善註文選曰:「老萊子曰.人生於天地之間.寄也者.同歸也。」會疏曰:「世界安立.單陽不成.獨陰不育。夫婦相因相成。又父子相因。君臣相資。凡天地之間.無獨立義.故云相因寄生。」
處年壽命.無能幾何。
義寂曰:「處世間年及壽命.不能久住。今時壽命雖復百歲.於中死緣多現前。故今日雖保.至明出息.安期還入。故云無能幾何。」
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婬泆。煩滿胸中。愛欲交亂。坐起不安。
婬.十惡之一。沙彌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斷婬欲。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嚴載寶蓮香比丘尼私行婬欲。自言婬欲非殺非偷。無有罪報。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獄。世人因欲。殺身亡家。出俗為僧。豈得更犯。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故經云.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婬泆.或作婬佚.婬妷。東宮切韻曰:「陸法言曰.婬.蕩。釋氏云.私逸.男女不以禮交。韓知十云.邪僻之行。薛峋云.私通也。謂姦私也。孫愐云.貪色也.戲也。」國語:「淫佚.樂也。」涅槃經音義曰:「婬佚.今作妷.同與一反。廣雅.佚.樂也。又蒼頡篇云.佚.蕩佚也。妷亦婬也。」
會疏曰:「邪謂邪曲。惡謂罪惡。婬.左傳.貪色也。法藏曰.染情逸蕩.躭滯專固.謂之婬。妷.蕩也.婬也。世人所念常在之.故云但念。婬火內燃.胸熱心狂.故云煩滿胸中。愛謂愛著其色。欲謂希取從我。愛彼色.欲彼情.心中相交.亂動不安.故坐起倉卒.不得閑坐.是云愛欲等。」
盼睞細色。邪態外逸。
盼睞.正韻曰:「盼.顧也.視也。」說文曰:「睞.目童子不正也。」義寂曰:「細色.即男女好色也。邪態外逸者.邪婬狀態發外.威儀蕩逸.其相具如大威德經說。」
自妻厭憎。私妄出入。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恣心快意。極身作樂。
費損.玉篇曰:「費.耗也。」說文曰:「損.減也。」會疏曰:「自妻厭憎等者.妻厭薄自夫。夫輕蔑自妻。門家由之喪滅。恥辱自及先祖。恐人見故.窺暗偷間.入出往來.如賊盜行。人間私語.天聞如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須臾罰來.費財損家.甘陷非法。恣心者.縱惡心。快意者.以行婬欲為快意。是則疲極身心之事.愚夫卻為樂.故云極身作樂。」
或於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
謂耽湎婬欲.不知厭故.或犯六親.或穢尊貴.或交卑賤.故家室中外親屬咸憂患而厭苦之也。
亦復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惡.著於人鬼。日月照見。神明記識。
禁令.廣韻曰:「禁.制也.止也。令.命也.律也.法也。」人鬼.人間與鬼類也。義寂曰:「謂顯中作者著於人。隱中作者著於鬼。」日月.劉向洪範傳曰:「日者.照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紀.羣陽之精也。」淮南子曰:「月者.大陰之精。」會疏曰:「不避尊卑親疏.亦不畏國王制禁法令.故云亦復。人謂人間.官吏刑罰。鬼謂鬼神.冥官照見。」文選陳孔璋檄曰:「毒施人鬼.日月常照.神明幽記.故坐罪喪其身也。」
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此第三結痛苦燒苦。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兩舌.十惡業之一。新譯曰離間語.大乘義章七曰:「言乖彼此.謂之為兩。兩朋之言依於舌.故曰兩舌。」謂言語反覆.掉弄是非也。惡口.罵詈惱人之言。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為惡口。」亦十惡之一。新云麤惡語。法華經不輕品曰:「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大乘義章七曰:「言辭麤野.目之為惡。惡從口生.故名惡口。」妄言.亦十惡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實之言者。普賢行願品曰:「妄言麤惡多離間。」與妄語同。新譯曰虛誑語。智度論十四曰:「妄語者.不淨心.欲誑他.覆隱實.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大乘義章七曰:「言不當實.故稱為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淨影疏曰:「不應法故.通名妄語。」綺語.一切含婬意不正之言詞也。舊譯綺語。新譯曰雜穢語。亦十惡之一。後世騷人積習.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閨閣者.皆謂之綺語。大乘義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猶綺色。從喻立稱.故名綺語。」俱舍論十六曰:「一切染心所發諸語.名雜穢語。」成實論曰:「語雖實語.以非時故.即名綺語。」
讒賊鬥亂。憎嫉善人。
讒賊.玉篇曰:「讒.佞也。」廣韻曰:「讒.諂也。士咸反。」莊子曰:「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析交離親謂, 之賊。」會疏曰:「傷良曰讒。害正為賊。」東宮切韻曰:「郭知玄云.讒.邪言害正。孫愐云.妄言.謂奸臣也。麻果云.害物曰賊。釋氏云.殘害也。祝尚丘云.賊.殺人不忌也。」鬥亂.謂爭鬥而擾亂也。天台曰:「遘扇彼此乖和合也。」善人.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也。
不孝二親。輕慢師長。
二親.父母也。輕慢.輕人之慢也。法華經不輕菩薩品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朋友.白虎通曰:「朋友者.何謂也。朋.黨也。友者有也。」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無信.廣韻曰:「信.驗也.誠也。又忠信也。息晉反。」論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言.人而無信.其餘終無可也。誠實.真摯篤實也。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
自大.自居尊大也。尊貴自大謂己有道者.即憍慢貢高之相也。會疏曰:「自恃為貴.故云自大。恃己少知.不求問他.故云謂己有道。」
不畏天地神明日月。自用偃蹇。謂可常爾。
偃蹇.離騷曰:「望瑤臺之偃蹇。注偃蹇.高貌。」左傳曰:「彼皆偃蹇。注.偃蹇.驕傲也。」會疏曰:「謂可常爾者.如彼秦皇.謂二世乃至萬世可為君.灰燼詩書.殘滅禮儀也。」
如是眾惡.天神記識。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
迫促.玉篇曰:「逼迫也.急也。音伯。促.速也.迫也。音足。」會疏曰:「諸惡所歸自然迫促者.迫.逼迫義。促則催促。諸惡聚集歸一身.故來報日日催促也。」淵明詩曰:「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是也。共趣奪之者.趣亦催促也。又疾也。謂共促疾而奪取其壽命也。
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精神.有情之心識也。精微曰精。不測曰神。會疏曰:「名則名字。籍謂記罪簡牘也。殃咎牽引者.無能他人牽我者。唯縛自業.自入惡趣故。火鑊者.則獄火及鑊湯也。」
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此第四結痛苦燒苦。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
徙倚.東宮切韻曰:「麻果云.徙倚.猶徘徊也。祝尚丘云.徙倚.少迴步也。」文選洛神賦曰:「徙倚徬徨。」是也。魏曹植詩曰:「徙倚拾蕙若。注.良曰.徙倚.移行貌。」類書纂要曰:「徙倚.欲往不往之狀。」懈惰.玉篇曰:「上古賣反。倦怠也。下徒果反。怠也。」會疏曰:「懈謂懈怠。惰謂懶惰。」
家室眷屬.飢寒困苦。
眷屬.梵語雜名曰:「眷屬.梵語跛儞嚩羅。」東宮切韻曰:「麻果云.眷.親也。王仁煦云.反顧戀愛也。屬.親。下從玄.上至高祖。大玄經.九屬。一為玄孫.二為曾孫.三為孫.四為子.五為身.六為父.七為祖.八為曾祖.九為高祖。」按眷屬者.施恩愛.使終性命之親類也。宗密曰:「眷屬.一切姻戚。通於表裏。」飢.餓也。寒.窮窘也。史記:「范叔一寒至此哉。」又冷之甚者曰寒。謂內外親屬共受飢餓寒冷之困苦也。
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
教誨.玉篇曰:「教誨不倦曰長。」杜預曰:「教誨.長人之道也。」怒應.應通作譍。廣韻曰:「怒.恚也。乃故反。譍.以言對也。於證反。」言令.命令也。不和違戾等.謂違背乖忤而不順也。會疏曰:「孝經云.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今反之也。凡父母有命.則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父母愛之.喜而勿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下氣怡色.柔聲給事.是為人倫通儀。今背之.名為反逆。譍.以言對也。言令.父母命旨也。不和.不和睦也。」
耽酒嗜美.飲食無度。
耽酒嗜美.耽正作酖。說文曰:「酖.樂酒也。嗜.欲喜之也。美.甘也。」酖酒嗜美飲食無度者.謂耽樂於酒.嗜好甘美.而無節度也。孔安國注孝經曰:「度者.其禮法也。」左傳曰:「子皮之族.飲酒無度。」
肆心蕩逸.魯扈抵突。
肆心.玉篇曰:「肆.放也.恣也。」蕩逸.孔安國注論語曰:「蕩.無所適守也。」薛綜注文選曰:「蕩.動也。」廣韻曰:「逸.縱也。」會疏曰:「蕩逸.放蕩縱逸無檢束也。」魯扈.經音義曰:「上郎古反。下胡古反。謂魯扈自大也。亦縱橫行也。漢書音義曰.扈.跋扈也。謂自縱恣也。經中言憍慢.或作貢高是也。」義寂述義曰:「魯者魯鈍.謂無所識知也。扈者跋扈.謂縱恣自大也。」抵突.或作牴突。止觀曰:「魯扈牴突.不畏惡道。」輔行曰:「魯扈等者.無慚不順之貌。」
不識人情.強欲抑制。
抑.逼也。禮學記曰:「強而弗抑。」制.廣韻曰:「禁制也。」會疏曰:「人自有喜怒哀樂之情.不可抑制。今將抑制他善業.同己之不善.故云強欲抑制。」
見人有善.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
無義無禮者.大論曰:「阿陀.秦言義。」千字文曰:「你底.此云禮。」廣韻曰:「義.仁義。禮.履也。」釋名曰:「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禮.體也。得其事體也。」劉子曰:「桀紂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矣。」曲禮曰:「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又曰:「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會疏曰:「善通二種。謂內具善德.外備福善也。惡人必見他有善事.嫉之如毒箭入胸。決斷是非.資宜而行.是為義。甄辨尊卑.不失其節.是名禮。今飜之.故云無義無禮。冥有神祇.顯有人君.必罰非道。不顧之.無難之.故云無所顧難。難.畏憚也。」
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貪瞋邪見為心惡。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為口惡。殺盜婬為身惡。惡無間斷.故云常。曾無一善者.全無修善也。
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
人之精神曰神明。會疏曰:「先聖是僧。諸佛是佛。經法是法。是則不信三寶也。不信行道等者.不信出世因果也。不信死後等.不信三世也。不信作善者.不信世間因果也。」
欲殺真人。鬥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
真人.總稱阿羅漢。亦稱佛。以是為證真理之人故也。法華文句一曰:「瑞應.云真人。」同疏記曰:「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玄應音義九曰:「真人是阿羅漢也。或言阿羅訶。經中或言應真。或言應儀。亦言無著果。皆是一也。」中本起經上曰:「方身丈六。華色紫金。明曜於世。身正修德履道。忽榮棄利。義曰真人。凡有千二百五十人俱。」莊子曰:「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是之謂真人。」眾僧.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梵云僧伽.譯曰眾。眾僧為梵漢雙舉之目。案.欲殺真人等.真人中亦含出佛身血.言五逆也。
六親憎惡。願令其死。
六親.父母妻子兄弟也。行事鈔二之二曰:「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同資持記曰:「六親.謂父母兄弟妻子。」華嚴經六親音義曰:「漢書.以事六親。應劭曰.六親者父母兄弟妻子也。蒼頡篇.親.愛也。釋名云.親.襯也。言相隱襯也。」顯揚大戒論曰:「六親者.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父母。身下三代。身謂男女。孫男女.曾孫男女.玄孫男女.是六親也。」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大命.死生為大於運命者.故曰大命。不豫.廣韻曰:「豫.備先也.早也。羊洳反。」會疏曰:「念念生滅為小命。一期相續為大命。死逼剎那.前路渺茫.或悔生前造罪.或懼死後受報.識神交亂.不得正念.故云悔懼交至。豫.先也.早也。事豫備來者.是謂豫修。所謂閑時倣下急時用.免得臨期手腳忙。臨窮方悔者.其猶臨渴掘井.豈容及乎。」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恢廓.文選.趙景真書:「恢廓宇宙。銑曰.恢.大也。廓.空也。」窈冥.慧琳大方等頂王經音義曰:「上羊皎反。下覓瓶反。考聲云.窈冥.深邃皃也。郭注方言.窈.幽靜也。說文.深遠也。」浩浩.尚書堯典曰:「浩浩滔天。孔安國曰.浩浩.盛大如漫天。」是也。茫茫.陸士衡漢高祖功臣頌曰:「茫茫宇宙。周翰云.茫茫.廣遠皃。」報應者.佛家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也。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皆有報應。
會疏曰:「天地則所依器界.總標三界。五道則能依有情.善惡通舉。苦樂因果.人人常見.故云分明。恢廓.廣博貌。橫徧十方無涯際故。窈窕.幽深貌。(案窈冥.會疏本作窈窕。)豎通三世無窮極故。浩浩.廣大貌。受報萬差.果相無量故。茫茫.冥昧貌。業理綿邈.不可思議故。善惡約因。報應約果。因有善惡。果感苦樂。形聲影響.毫釐不差。禍福相承者.承.受也.繼也。先樂後苦.先苦後樂.雜業紛亂.禍福相倚.順現生後.昇沈不定.故云相承。自業自得.無有他受.故云身自等。」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從樂入樂從明入明者.生富貴之家.或剎帝利.婆羅門長者之家.受身端正.多財多智.是為明。遇好緣好境而身心適悅.是為樂。復於此中身口意行善業.勤修福德.而生於天上.故曰從樂入樂從明入明也。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者.世人生於卑賤之家.旃陀羅之家.及種種下賤之家.貧窮活命.形體憔悴.作卑賤之業者.是名為冥。遇違緣違境逼惱身心.是名為苦。復於此中身口意行惡業.死而墮於惡趣.故曰從苦入苦從冥入冥也。見雜阿含經。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
義寂曰:「如是因果.理趣幽邃.九十六術皆迷其端.唯我世尊獨知其原。」教語.佛教眾生之語言。會疏曰:「除佛以還.不能了五道生死因業果報性相.故云誰能等。教語下.責不信聖誨。」
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此第五結痛苦燒苦。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會疏曰:「尋言起行.以行踐言.是名言行相副。副.助也.稱也。」如語.如實之語.如法之語也。謂真實不虛之言說。金剛經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
彭際清曰:「右明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即觀無量壽經教人深信因果之旨。多有愚人不信因果。諺云.種粟得糧。種蘭得香。凡事盡然.況於善惡。乃至念天得天。念佛得佛。即以一念為因。還以一念為果。何以故.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故。五惡之義.特準他經.配以十惡。其一惡者.殺業所攝。其二惡者.盜貪所攝。其三惡者.婬業所攝。其四惡者.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所攝。其五惡者.瞋恚邪見所攝。反是即為五善。亦名十善。如他譯本云.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盜竊。三者不得婬泆。四者不得調欺。五者不得飲酒。六者不得兩舌。七者不得惡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貪饕。不得慳惜。不得瞋怨。不得愚癡。不得隨心嗜欲。不得中悔。不得狐疑。當作孝順。當作至誠忠信。當信受佛經。當信作善。後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虧失者.在心所願.可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十善本為天業。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
上一节:劝进往生第二十八
下一节:重重诲勉第三十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