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首页 >经典学习> 30.勸進往生第二十八

佛說無量壽經箋註30→声闻众等第二十八


勸進往生第二十八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彌勒.見前慈氏注。會疏曰:「莊嚴超絕.故云微妙。無有苦惱.故云安樂。無漏相.實相相故.故云清淨。」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慧遠疏曰:「何不力勵為善求生.名力為善。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於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無有邊際。故云洞達無邊際耳。」

會疏曰:「上一句半.勸修因。下二句.勸得果。何不二字.激勸之辭。即通二義。善有二種。一稱名念佛.是名善本。二萬行諸善.回向得生。今通二種。念謂能念。道謂所念。道亦有二。一彌陀本願.是名他力大道。不藉自力修善.一超直入.故名自然。二三乘所證道.無為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雖互二義.正在初義。無上下.無邊際者.所證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下。豎深橫廣.無有邊際.故名無邊際.是則佛智所照也。著.明也。洞達.證入義也。」嘉祥曰:「證果.無有形色上下好醜之異。洞達.是智。無邊際.是真諦境。」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昇道無窮極。

勤.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令心勇悍之精神作用也。與精進同義。俱舍論四所謂「勤謂令心勇悍為性。」成唯識論六所謂「勤謂精進。」是也。努力.廣韻曰:「努.力也。奴古反。」東宮切韻曰:「郭知玄云.努.竭力也。武玄之云.努力.勤勉也。」橫截者.橫截三界五趣生死之流.而往生於極樂也。五惡道.即五惡趣。又曰五趣.五道等。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種之境界。此中自天趣別開阿修羅為六趣。對於彌陀之淨土.悉以之為惡趣。地獄鬼畜三者.為純惡之所趣.故名為惡趣。人天為善惡雜業之所趣.故亦名為惡趣。

淨影疏曰:「三途人天.是其五趣。於此分別。下三惡道.名為惡趣。人天二道.名為善趣。今此約對彌陀淨剎。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是其純惡所向.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惡所向.亦名惡趣。若依此方修習斷除。先斷見惑.離三途因.滅三途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漸除不名橫截。若得往生彌陀淨土。娑婆五道.一時頓捨.故名橫截。截五惡趣.截其果也。惡趣自閉.閉其因也。此明所離。昇道無極.彰其所得。得道深廣.故無窮極。」會疏曰:「竭力為努力。不簡男女賢愚.故云各勤。欣求在己。己.自心。故云自求。勤精進等.亦含自力他力意。係念決定生.故云必得。一時頓超三界.斷絕曠劫繫業.故云超絕。亦絕則超也。鑰聞云.必超絕去.非次第斷.故云橫截。更不作意.故云自然。凡夫生彼.速升果地.故云無極。」

易往而無人。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淨影疏曰:「修因即去.名為易往。無人修因.往生者尟.故曰無人。」勤行.勤行善法也。六波羅蜜中之精進波羅蜜也。道德者.正法名為道。得道而不失.謂為德。長生.極樂之壽命也。教行信證信卷曰:「信心者。則是長生不死之神方。」壽樂.長壽與安樂也。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

義寂曰:「薄俗者.謂習俗澆薄也。」吉藏曰:「薄俗者.心愚少智.故云薄俗。」會疏曰:「薄.卑薄義。俗謂風俗。世間無始沈迷不知返.上下雷同.徒馳名利.故言薄俗。共諍等者.夫物有本末.事有緩急。以辨了一大事為急先務。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而後卻出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花中.不落惡趣之謂也。然諸人緩於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經營。大命將盡.雖悔何益。其猶問橋而後時。訂箭而抵死。故云共諍等。」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

給濟.東宮切韻曰:「曹憲云.給.相足也。以物饒足為給。濟.度也。」案.言給濟者.愚人奔富.贏利相足.自度幻世。錢財.梵語勘文曰:「俱舍光記云.鉢拏.此云錢。玄應曰.鉢拏.此云銅錢。」經音義曰:「錢.自連反。貨財也。唐虞夏殷皆有錢。鄭玄注周禮曰.錢.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於水泉.其流行無所不遍也。」屏營.平等覺經音義曰:「屏營.謂惶遽也。廣雅.屏營.征伀也。」

會疏曰:「人世炎炎.猶如火聚.故云劇惡極苦。營謂經營。專力於事云務。以是勤勞其身.故云勤身。士農工商.為給自身.故云以自給濟。給.供給也。濟.賙濟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通舉能求人。錢財.所求之物。衣食住宅等.諸資身具.同為財。於中貪求.錢寶最深.故通別並舉。無則欲富有。有則憂不足。雖有無不同.憂思一等.故云同然。屏營者.恐懼不安之貌。」義寂曰:「累念於既往.積慮於未至.故云累念積慮。常為欲心所役.嘈雜奔波.故云為心走使。亦可以心為形之役.是為走使也。」

有田憂田。有宅憂宅。

田則田地。宅則舍宅。

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

六畜.玉篇曰:「六畜者.牛馬羊犬雞豕也。養之曰畜。用之曰牲。敕又反。」翻譯名義集曰:「底栗車.此云畜生。畜.褚六反。即六畜也。禮記注云.牛馬羊犬豕雞。又許六反。」奴婢.奴隸之男女也。印度土著之蕃人.為征伏者所使役者。亦為一種之財產。經中諸所有「奴婢錢財」之語。梵語勘文曰:「娜娑娜枲.此云奴婢。」翻譯名義集曰:「馱索迦.此云奴。說文云.男入罪曰奴。女入罪曰婢。風俗通云.古制無奴婢.即犯事臧者.被臧罪.沒入官為奴婢。獲者.逃亡獲得為奴婢。」由此觀之.今之奴婢.古之罪人也。什物者.什為雜之義.聚之義。寺院所藏種種之器財曰什物。涅槃經六曰:「經書什物。」玄應音義二曰:「什物。什者十也。聚也.雜也。亦會數之名也。又資生之物也。今人謂家產器物猶云什物。」

會疏曰:「六畜.家所畜養。以牛馬犬羊豕雞為六。牛馬其中大者.故通別並舉。奴婢所使人。男為奴。女為婢。錢財衣食.總攝資身之具。什物.供家雜物也。是皆所憂境。」

重思累息。憂念愁怖。

累息.廣韻曰:「累.增也。力委反。息.歎也。思力反。」潘岳射雉賦曰:「屏發布而累息。」會疏曰:「重思者.沈重思慮.亦疊重萬慮也。累息同歎息。憂思積內.則氣息不調。故謂至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愁謂愁憂。怖謂怖懼。愁現在所得.怖未來喪失也。田宅大.則憂惱隨大。什物多.則愁怖隨多。有無萬端.苦毒無量。」

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

盜賊.梵語勘文曰:「照哩也制羅.此云盜賊。」廣韻曰:「盜.賊也。徒到反。賊.盜也。昨則反。」案.重訓也。怨家.與我結怨之人也。遺教經曰:「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債主者.債.說文:「負也。」債主.借負財貨而不辨債時致譴之者也。後漢書曰:「債主日至.詭求不已。」

會疏曰:「不意發為橫。亦非理義。雖財性非常.妄為常想。忽遇失緣.周章彷徨。故約財主意.云橫非常也。竊取名偷。顯奪名劫。盜通二怨家。或過去怨生.奪取其財。或如現在讎敵財兵難。徵負為債。亦通過現二。」

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焚漂劫奪者.廣韻曰:「焚.燒也。符分反。漂.流也。撫招反。劫.強取也。」奪.唐韻.與劫義同。會疏曰:「焚漂等者.焚謂焚燒。兵火失火等難。漂謂漂沒。洪水風波等難。劫奪.盜賊難。為怨家所消散.為債主所磨滅也。」

憂毒忪忪.無有解時。

廣韻曰:「憂.愁也。於求反。毒.痛也.害也.苦也.憎也。徒沃反。」玉篇:「忪.心動不定貌。解.釋也。」謂常動憂愁毒痛之心.而無有解釋時也。

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捨。

結憤.華嚴經音義曰:「憤.扶粉反。說文.憤.懣也。方言.憤.盈也。謂憤怒氣盈滿也。」縱捨.廣韻曰:「縱捨.猶放去耳。」會疏曰:「憤謂憤恨。約怨家盜賊。怨心不忘.云適無縱捨。」

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

摧碎.廣韻曰:「摧.折也。昨迴反。碎.細破也。蘇內反。」會疏曰:「坐者由也。又被罪也。凡有財處.必刑相倚。或由得罪非理。或坐官家貪求。或違王法禁令.伏刑罹戮。摧滅其家。放碎其財。」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白虎通曰:「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無已。」又曰:「男稱兄弟.女稱姊妹何。男女異姓.故別其稱也。何以言之。禮親屬記曰.男子先生稱兄。後生稱弟。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謂之兄弟何。兄者.況也。況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順行篤也。」夫婦.梵語勘文曰:「建馱囉婆哩野.此云夫婦。」翻譯名義集曰:「波帝.此云夫主。大論云.一切女身.無所繫屬.則受惡名。女人之體.幼則從父母。少則從夫。老則從子。婆梨耶.此云婦。說文.婦與己齊者。婦.服也。從女持帚洒掃也。」白虎通曰:「夫婦云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

家室.攝大乘論室家音義曰:「書逸反。禮記云.三十曰壯有室。鄭玄云.有室.有妻也。妻稱室。按室.戶內房中也。家.居也。」孟子曰:「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憬興曰:「家室者.夫稱於婦曰家。婦稱於夫曰室。」毛詩曰:「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又下云.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傳云.家室.猶室家也。」按室家.家室.言雖上下.其義是同。

中外.猶言中表.內外.一義也。義寂曰:「父族為內。母族名外。」顏氏家訓曰:「父母中外姊妹。」類書纂要曰:「是姑表.曰與某中外屬。」敬愛.恭敬而慈愛也。憎嫉者.憎惡嫉妒也。相通.指財物言。謂以己之有.通彼之無也。貪惜者.謂貪惜財物.無施與之心也。言色.言語與顏色也。違戾.廣韻曰:「違.背也。雨非反。戾.乖也.罪也。很戾也。郎計反。」會疏曰:「怡聲下氣.言不違戾。溫良恭謙.面無顰蹙.是謂常和。」

或時心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諍.通作爭。恚怒.瞋恚忿怒也。於三毒之中謂之瞋毒。維摩經方便品曰:「以忍調攝諸恚怒。」廣韻曰:「恚.怒恨也。於避反。怒.恚也。奴古反。重訓也。」今世.現在世。恨.說文:「怨也。」後世.未來世也。劇.玉篇:「甚也。」怨.增韻:「仇也.讎也。」對生.謂世世當對而生也。報復.復仇也。徐彥伯詩曰:「報復一何迅。」

會疏曰:「人情平生雖無憤恨。違境忽生.不時鬥諍.故云或時。今世恨意等者.古曰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扎.將尋斧柯。蓋此謂也。如彼流離王害釋種.故云至成大怨。世世同時生.怨憎相會.互相殺害.故云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

愛欲.愛者貪愛.親愛。欲者貪欲.樂欲。謂被妻子等之愛欲所纏裹於其中也。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者.謂死生之際.唯有自己一身也。會疏曰:「獨生等者.生死.約現在始終。去來.約三世流轉。謂生時雖受極苦.更無代者。死時雖列眷屬.無分微苦。何況三世去來.誰伴我者。故云獨生死去來。」字書曰:「當.都良反。敵也.承也。」憬興曰:「自當者.即自受也。」

善惡變化.殃福異處。

變化猶言改易。殃福.廣韻曰:「殃.於良反。禍也.咎也.罰也。福.德也.祐也.備也。方六反。」周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也。會疏曰:「善惡變化殃福異處者.善惡.業因。殃福.果報。善惡今世成.殃福異地熟.故云異處。亦可今世雖善果.業因惡.則來世變招殃過。現在雖惡報.所作善.則後生化享福報。千變萬化.不可具述。」

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

常道.尋常之道理也.嗣立.廣韻曰:「嗣.繼也。祥吏反。立.成也。力入反。」哭泣.東宮切韻曰:「麻果云.有聲曰哭。孫愐云.哀號。」泣.說文:「無聲出涕也。」徐鉉曰:「泣.哭之細也。」顛倒.令上者在下也。此謂父哭子.曰顛倒上下也。無常.梵語阿怛也。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涅槃經一曰:「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暴水幻炎。」智度論二十三曰:「一切有為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屬因緣故。」六祖壇經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無常經曰:「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翻譯名義集曰:「薩迦耶薩.此云無常。荀卿曰.趨舍無定.謂之無常。唐因明正理論云.本無今有.暫有還無.故名無常。淨住法云.生不可保.唯欲營生。死必定至.不知顧死。況此危命.凶變無常。俄頃之間.不覺奄死。」

會疏曰:「老者先死.少人後死.是為常道。故宜應父去子嗣立.展轉相承。雖然.人世命數.先後難期.故云或父等。兄弟夫婦亦復然。嗣.繼也。哀亡者之聲曰哭。無聲出涕曰泣。父哭子.云顛倒。子哭父.云上下。雖有老少順逆.無不皆歸無常.故云無常根本。皆當等者.明父子兄弟.皆虛妄也。」

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抵突或作牴突。廣韻曰:「牴.角觸也。亦作觝.同都禮反。突.陀骨反。觸也。說文曰.犬自穴中暫出也。」東宮切韻曰:「郭知玄曰.牴.獸以角觸物。孫愐云.突.衝也.欺也。」經音義曰:「觝突.上音底。下徒骨反。牴突.觸也。」遠慮.論語曰:「人而無遠慮.必有近憂。」是也。會疏曰:「蒙冥亦作矇冥。矇.有眸子而無見也。冥.闇昧無知也。抵突.所作無思察貌。遠慮者.謂不慮後世.但求現樂.故云各欲快意。」

癡惑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狠於財色。

迷沒.言迷情沒在非理也。貪狠.別本作貪狼。言貪欲之深如狼也。義寂疏曰:「狼性多貪.故多貪者謂之狼。如狐性疑.謂之狐疑。」前漢書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河上公老子章句曰:「下士貪狼多欲也。」

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

會疏曰:「坐之一句.結不得道所以。當更等二句.上感報也。哀哉一句.結明佛大悲為之悲傷.故云甚可傷。」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

慧遠疏曰:「世間事者.牒舉向前三毒之事。用是以也。坐是由也。世人以是三毒事故.由不得道。」

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會疏曰:「熟思者.純熟思忖也。」擇其善者.論語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遇佛在世.當勤精進。

榮華.富而榮也。會疏曰:「愛欲等勸.有二由。一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故。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二佛世不可失故。」嘉祥曰:「及佛在世.有諮請之也。」

其有至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明達.明者.明了之義。達者.通達之義也。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虧負.廣韻曰:「虧.缺也。去為反。背恩忘德曰負。房九反。」經戒.經義與戒行。又.經中所說之戒法。又.戒為萬世之常經.故曰經戒。會疏曰:「勿得等者.別勸持戒。戒即萬行洪基。故涅槃經云.常為心師.不為師心。故云勿得隨心。諸經所說尸羅.是名經戒。虧.缺也。負.孤負也。」在人後者.史記曰:「不為人後.不在人後也。」謂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也。

儻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為說之。

會疏曰:「儻.他浪反。若也。」嘉祥曰:「儻之意沈沈。有疑心不解.可問佛也。」

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說快善。

會疏曰:「佛威神.信能說人。所說快善.領所說法。解脫疑惑為快。獲得善利為善。」

聽佛經語.貫心思之.世人實爾。

淨影疏曰:「貫謂通也。通心思之.世人實隨三毒之事.坐不得道.名為實爾。」

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慈愍.慈悲哀愍也。大道.猶大路也。蠕動.總稱無足而動之蟲。即腹行之蟲也。大智度論音義曰:「蠕.如兗如允二反。說文.蠕.蟲動也。淮南子.蟲蠕動。」是也。史記匈奴傳.蠕動之類注:「三蒼云.蠕蠕.動貌。」慈恩.慈悲之恩德也。會疏曰:「解脫憂苦者.得聞要津.絕流浪憂.飽耽法樂.脫生死苦也。」

佛語教戒.甚深甚善。

教戒.淨影疏本及會疏本.皆作教誡。教之誡之也。廣韻曰:「教.訓也.語也。」元命包曰:「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教。教之言傚也。古孝反。誡.古拜反。言警也。」會疏曰:「教.上人被下之言。誡.誡約也。言徹實理.故云甚深。轉凡成聖.故云甚善。」

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莫不究暢。

八方上下.謂四方.四維.上下之十方也。去來今.即過去未來現在也。究暢.究竟通暢也。

佛為法王.尊超眾聖。

眾聖.謂小乘初果已上.大乘初地已上之斷惑證理諸聖人也。唯識樞要上本曰:「道超羣典。譽光眾聖。」行宗記上之一曰:「眾聖.非一。」

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會疏曰:「扣之者.應洪纖而效響。酌之者.隨淺深而皆盈。故云隨心等。開發佛智.斷滅無明.故云開明。」

佛告彌勒.汝言是也。

大彌陀曰:「若言是實當爾。」是.所謂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也。

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

慈敬.以慈愛之心而敬崇之也。會疏曰:「慈謂慈愛。敬謂恭敬。猶云愛敬相兼。謂愛樂相好莊嚴.愛樂內外功德.是為慈。三業敬奉.是為敬.佛如善見藥.見聞悉得益.故為大善。」

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游步三界.無所罣礙。典攬智慧.眾道之要。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典攬.典者.經典也。攬者.撮要也。撮經典之要義曰典攬。綱維.玉篇曰:「綱.大繩也。古郎反。維.繫也。翼隹反。」五趣.又曰五惡趣.五惡道.五道等。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人.五天。文句十二曰:「從一至一。故名為趣。」

會疏曰:「所說經法.能詮。道教.眾聖所軌為道。善巧開示為教。是為所詮。疑者萬惑所由生.是即愚癡.纏縛眾生.猶如網羅。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故為之本。諸煩惱中.瞋恚為最.故云之源。亦指無明為之源。佛悉斷盡.更無餘殘.故云拔杜。拘謂拘累。(案罣礙.淨影疏本及會疏本.皆作拘礙。)礙謂罣礙。無謀神化.常體性空.故為遊步。智慧.能照。眾道要.所照。摩訶衍法為眾道要。佛具足理智德.故云典攬。網中大綱曰綱維。是亦要領義。佛所得法.即是一切諸法中最要.轉迷開悟之正道。比之餘道.如網中大綱。亦可執持綱維.上所說真實之利。於理無惑.能破眾生昏惑.故謂照然分明。(案昭然.會疏本作照然。淨影疏本正文作昭然。疏文亦作照然。)開示等者.戒度曰:「良以生死涅槃本無二法。迷之則涅槃即生死。悟之則生死即涅槃。眾生邪見.妄認涅槃而為生死。今為決了使復正道。」法位曰:「能決生死眾流.正涅槃之道。」

憬興曰:「此後申已化益。即樹王成道.苑轉法輪也。有說創斷陳如之疑.故云斷諸疑網者.非也。佛決物疑.非局陳如.故今即斷疑。拔欲者.令離煩惱。杜眾惡源者.令離惡業。杜者塞也。疑愛是利鈍惑之所由.故言本也。惡業為總別苦之所流.故云源。即口業化也。天上人間.唯佛獨尊.故遊步三界。化之縱任.故無所拘礙。即身業化也。善閑經典.要攬眾善.故典攬智慧。備解三乘所行之道.故眾道之要。即意業化也。綱維者.猶綱紀之屬。制戒御眾.故云執持。顯正以簡邪.故照然分明。廣化羣品.故開示五道。令越苦海.故度未度。決生死而令出.正涅槃而令入.即教之弘化也。」

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於泥洹.不可稱數。

會疏曰:「如彌勒所問經.彌勒發意.先釋迦四十二劫。又如大論說.如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等諸菩薩同時發心。釋迦佛精進力故.超越九劫.故云久遠。自發心來.修慈心三昧.化度一切眾生.無量無數.故云不可稱數。」

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永劫已來.輾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

一切四眾者.一發起眾.如法華經會座.因舍利弗三請.而發起本經之說法.擊揚發動.令如來有所說.是曰發起眾。二當機眾.正當座之機眾也。如諸聲聞正聞本經得證悟之益者。三影向眾.如文殊觀音來自他力.助佛化莊嚴法座者。四結緣眾.薄福眾生.今無證悟之益.而結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緣者。見法華文句二。又有僧伽之四眾。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四優婆夷。藥師經曰:「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素迦.鄔波斯迦。」見法華玄贊一。又.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沙彌。四沙彌尼。即出家之四眾也。光宅法華疏一曰:「雖有天龍八部.莫過四類。出家四眾也。」又.一龍象眾.大天之流也。二邊鄙眾.大天門徒也。三多聞眾.凡夫隨順學人聖者而多聞法者。四大德眾.即四果之聖眾也。見宗輪論述記。

永劫.永久之長時也.劫者.梵語算世界成壞相之名也。五道.為有情往來之所.故曰道。有五處。一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與五趣同。慧遠疏曰:「憂畏勤苦不可具言.勤苦多也。」會疏曰:「是則明遠劫以來.雖值多佛.發大心聖道.修行難成就.故常沒常流轉.乃至今日未出生死也。」

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淨影疏曰:「今得值佛.聞無量壽.是為可慶。」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

生死老病者.果報始起為生。五蘊壞離為死。身體衰變為老。四大增損為病。痛苦.即總攝生死老病諸苦也。惡露不淨.謂身上不淨之津液也。如膿血屎尿等。惡者.憎厭之義。露者.津液也。心地觀經曰:「自見己身.三十六物.惡露不淨。」本起經曰:「惡露自出.坐臥其上。」無量壽經鈔六曰:「醫心方云.惡露者.血也。」

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

端身.廣韻曰:「端.正也.直也。多官反。」正行.真正之行業也。或對邪行而言。或對雜行而言。

修己潔淨。洗除心垢。

會疏曰:「修己者.修己心也。潔體者.(案潔淨.淨影疏本及會疏本.皆作潔體。)心修則體自潔淨故。貪瞋癡為心垢。反之名三善。洗謂洗濯。除謂遣除。」

言行忠信。表裏相應。

言行者.口業為言。身業為行。忠信者.如言而行.如行而言.是為忠信。張思叔座右銘曰:「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淨影疏曰:「言表心裏.語不違心.故名相應。」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

自度.度自身也。轉相拯濟者.謂展轉救度於他也。精明.精良明白也。謂心意之清潔。會疏曰:「精即專精。明即明信。求願者.願往生心也。善本.通名諸善。別指稱名念佛。」

雖一世勤苦.亦須臾之間。

須臾.俱舍論十二曰:「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又曰:「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瑜伽論記四曰:「牟呼栗多。此云須臾。」梵語雜名曰:「須臾。乞沙拏。剎那也。」猶言暫時。時量也。

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

道德合明者.淨影疏曰:「身與福俱.名道德合。心與智俱.名為合明。」貪恚愚癡.即貪瞋癡.三毒之煩惱也。無為.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即真理之異名也。此無為法有三種六種之別。三無為中之擇滅無為.六無為中之真如無為.是正為聖智所證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實相.曰法界.皆無為之異名也。會疏曰:「至明無過。道德真智.獨合其明.故云合明。生死根本.即無明也。欲壽等.明修短自在義。性無造作.是曰無為。不期而然.是曰自然。又永拔生死.離惡業。無復貪恚.離煩惱。無苦惱患.離苦道。」

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

悔者.追返也。大乘義章二曰:「追返名悔。」過咎者.過.罪愆也。周禮:「八柄.八曰誅.以馭其過。」咎.廣韻曰:「愆也.惡也.災也。從人各者.相違也。其九反。」邊地者.彌陀之淨土有邊地.五百歲中不得見聞三寶.名為懈慢界.亦曰胎宮。略論曰:「五百歲中常不見聞三寶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厄.當作戹。艱也。周禮地官:「賙萬民之艱戹。」又增韻:「困也。」會疏曰:「始終不退.名精進。求心所願.願求往生也。疑惑者.不了佛智故。悔是惡作。初信後疑.悔前信修.半塗而廢。自為過咎者.彼國不逆違.自甘生邊地故。諸厄者.不見三寶.不聞經法故。」

彌勒白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重誨.重教也。專精.心專一而精進於道也。修學.修習研學佛道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漸漸習學.悉當成佛。」

彭際清曰.右明世人以欲因緣.受苦無量。為令行者心生厭離.速求出苦故。如大涅槃經言.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為色聲香味觸故.從昔無量無數劫來.常受苦惱。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多四大海。盡地草木為四寸籌.以數父母.亦不能盡。無量劫來.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苦行.不可稱計。摶此大地猶如棗等易可窮極.生死難盡。原其所自.皆由不能一心念佛.求生無欲國土。遂至從迷入迷.愈趨愈下。如來大慈悲憫.為說此經。教人斷欲因緣.一心念佛.直往西方。橫截惡道。一切世人以欲為樂.不知是苦。智者觀之.唯苦無樂。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是知無有即無無。無得即無失。無聚即無散。無生即無滅。是名極樂。是名淨土。斯二法者.孰真孰妄。何去何從。定應自決。莫更因循。一失人身.萬劫淪墮。


上一节:菩萨功德第二十七

下一节:五恶五善第二十九

回目录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