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箋註29→声闻众等第二十七
菩薩功德第二十七
佛告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
會疏曰:「所可講說等.標辯才德。隨順等二句.標智慧德。說不邪僻.故言正法。無背佛意.故云無違。無失眾機.故云無失。是則第二十五願成就也。智慧.即所謂一切智也。」
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係。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
我所者.謂身外之事物.是為我所有.故名我所。大論三十一曰:「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眾(五蘊之身)為我。然後著外物為我所。」慧遠維摩經疏一末曰:「約報名我。外境是其我家所有.名為我所。」注維摩經五:「肇曰.我為萬物主。萬物為我所。生曰.有我之情.自外諸法.皆以為我之所有.是對我之法。」今言無我所心者.謂離實有我所有之事物之心也。同二:「什曰.離我.眾生空。離我所.法空也。」
染著.謂愛欲之心.於外物浸染執著而不離也。新譯仁王經中曰:「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今言無染著心者.謂離染污執著之心也。進.前也。止.居也。係.縛也。適莫.適者.適我意也。莫者.不適也。慧苑新譯花嚴經音義曰:「適.丁歷反。蜀志.諸葛亮曰.事以覆踈易奪為益。無適無莫為平。人情苦親親而踈踈.故適莫之道廢。人皆樂人從己.不樂己從人.故易奪之義廢也。論語云.子曰.君子之於天下.無適無莫也。漢書集注曰.適.主也。爾雅曰.莫.定也。謂普於一切.無偏主親.無偏定踈。」東宮切韻曰:「孫伷云.適莫.厚薄之辭也。」淨影疏曰:「於眾生所.無適適之親.無莫莫之疏.名無適莫。」無競無訟者.廣韻曰:「競.爭也。逐也。渠敬反。爭財曰訟。似用反也。」
會疏曰:「所有萬物者。所謂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及飲食衣服花香等也。肇公曰.我.身之妙主也。我所.自我之外.身及國財妻子萬物.盡我所有。菩薩達法空故.無我所心。夫有我所心.則有自他親踈。認一所而為住宅.執一方而為家鄉.故去來進止.必所罣礙。今離之.則逍遙無係。去者.徧至十方也。來者.還來西方也。進者.往詣佛所。止者.往止閑處也。隨意自在.無所適莫者.如供養諸佛時.供具如意。現菩薩達如夢幻.無適莫情.一切皆然故。謝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對我為彼。對彼為我。既無我想.豈有彼乎。既亡彼我.則是非情盡矣。故無競無訟也。訟.爭財也。競.爭也。」
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
調伏.調伏身口意三業而制伏諸惡行也。又調理惡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唐華嚴經五曰:「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探玄記四曰:「調者調和。伏者制伏。謂調和控御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故。」維摩經淨影疏曰:「調令離惡。離過順法。故名調伏。」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
忿.恨.俱心所名。各為小煩惱地法之一。二十隨煩惱之一。忿乃向有情非情之心.令自心憤怒之精神作用也。恨則結怨煩惱之精神作用也。俱舍論二十一曰:「恨者謂於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捨。」成唯識論六曰:「云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熱惱故。」順正理論五十四.辨忿與恨之差別曰:「如樺皮火.其相猛利.而餘勢弱.名為忿。如冬室熱.其相輕微.而餘勢強.名為恨。」
蓋者五蓋也。五種之煩惱.覆蓋心者。新譯華嚴音義曰:「蓋謂五蓋。貪蓋.恚蓋.惛沉睡眠蓋.掉舉惡心蓋.疑蓋也。」離蓋者.脫離五蓋也。厭怠.廣韻曰:「論語云.食不厭精。於豔反。下徒亥反。懈也。」
等心者.於一切眾生怨親平等之心。又諸行等修之心也。智度論八曰:「等心者.是於一切眾生中.無怨無恚。」探玄記二曰:「無思益物.故云等心。」
勝心.修殊勝之行之心也。高僧傳六曰:「發勝心於曠劫。」深心.三心之一。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於深因種德難拔.云深心。觀無量壽經曰:「二者深心。」天台疏曰:「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維摩經佛國品曰:「深心即是淨土。」註曰:「肇曰。樹心眾德深固。故難拔。深心也。」同菩薩品曰:「深心即是道場。增長功德故。」又謂凡夫迷之深固也。法華經方便品曰:「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方便力故.而為說法。」
定心.修禪行而遠離亂意也。智度論二十六曰:「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盪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得能點。」愛法.愛樂執著於法之心也。止觀五之六曰:「愛法即無明。」樂法.樂求妙法也。喜法.得法歡喜之心也。
煩惱.梵語吉隸舍。貪欲瞋恚愚痴等諸惑.煩心惱身.謂為煩惱。智度論七曰:「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同二十七曰:「煩惱名.略說則三毒.廣說則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煩惱。」註維摩經二曰:「肇曰.七使九結.惱亂眾生.故名為煩惱。」止觀八曰:「煩惱是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又與心作煩.令心得惱.即是見思利鈍。」大乘義章五曰:「勞亂之義.名曰煩惱。」唯識述記一本曰:「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梵語雜名曰:「煩惱。吉隸舍。」
慧遠疏曰:「求善不息.名無厭怠。諸行齊修.故曰等心。所修務上.名為勝心。求心殷重.故曰深心。遠離亂意.故曰定心。得法愛著.名為愛法。聞時耳樂.名為樂法。求時心喜.名為喜法。滅諸煩惱.離煩惱也。離惡趣心.除惡業也。」
會疏曰:「菩薩心相.廣如寶雲經及十住毘婆沙等說。今但略舉之。於諸眾生者.所化境。得大慈悲等者.能度心。哀愍眾生如一子.常為拔苦與樂之事.故名大慈悲饒益之心。於瞋怒人常生慈心.柔和善順.無佷戾心.故名柔軟調伏(案柔潤.會疏本作柔軟。)無忿恨心。離五蓋惑.其心清淨.經無量劫.無疲厭想.故名離蓋清淨無厭怠心。其心平等.不別怨親.故名等心。不發二乘下劣之心.故名勝心。深求大乘.其心不撓.故名深心。深心堅固.由若金剛.故名定心。愛諸佛正法.如好好色.故名愛法。懃求佛法.不顧身命.故名樂法。所得正法.歡喜不忘.故名喜法。三毒十纏.能感惡趣。今斷此心.故名離惡趣心。是則達眾生空.亡彼我想故也。」
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
會疏曰:「行是修行.行成為德。故云究竟所行成就功德。」
得深禪定。諸通明慧。
深禪定.深妙之禪定也。禪定有種種。先於世間禪.總有未至.中間.四禪.四無色之十種。上地之禪望於下地謂之深禪定。明慧.三明與三慧也。慧遠疏曰:「禪謂四禪。定者.所謂四空定等。諸通.六通。明謂三明。宿命.天眼.及漏盡。慧謂三慧。聞思修等。」會疏曰:「出世間上上禪定.非凡夫二乘所及.故云深。通謂六通。明則三明。皆慧性也。世間出世一切智慧悉滿足.故云諸。夫有定而無慧.則同二乘沈空。有慧而無定.則同外道邪智。故雙舉之。」
遊志七覺。修心佛法。
遊志者.往還其心之所之也。七覺即七覺分。又曰七菩提分.七覺支。俱舍論謂之七等覺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覺有覺了覺察之義。此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覺。覺法分七種.故曰支.或曰分。一擇法覺支.以簡擇智慧法之真偽。二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三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四輕安覺支.止觀及法界次第名為除覺分.斷除身心麤重.使身心輕利安適。五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六定覺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七行捨覺支.捨諸妄謬.捨一切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是行蘊所攝之捨之心所.故名行捨。此七法.若行者之心浮動時.可用除捨定之三覺支攝之。若心沈沒時.可用擇法精進喜之三覺支起之。念覺支.常念定慧.不可廢退。是故除念覺外.他六覺隨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得證無學果。止觀七曰:「心浮動時.以除覺除身口之麤.以捨覺捨觀智.以定心入禪。若心沈時.以精進擇喜起之。念.通緣兩處。」同輔行曰:「定慧各三.隨用一.得益便止.無假遍修。若全無益.方趣後品。念能通持定慧六分。是故念品通於兩處。」
修心.修治其心也。佛法.佛所說之法。八萬四千之法藏是也。勝鬘經曰:「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又佛所得之法。法界之真理是也。止觀二曰:「法界法是佛真法。」又佛所知之法.名佛法。一切諸法即佛法也。大寶積經四曰:「如來嘗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於諸法能善了知.名為佛法。乃至諸法.本性與佛法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
會疏曰:「七覺支者.一擇法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故名擇法。二精進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之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故名精進。三喜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住真法.故名喜。四除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五捨覺分.若捨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是為捨。六定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見愛妄想.是為定。七念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等三覺分察起。若心浮動時.當念用除捨定等三覺分攝。故念覺常在兩楹之間.調和中適.是名念。此七通名覺分者.能到菩提之分故。心之所趣謂之志。菩薩常以之為所趣故。修心佛法者.總攝餘念處.正勤.神足.根.力.及聖道.名佛法。常以之為棲神之宅.修心整身.故名修心。」
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肉眼.人間肉身之眼也。涅槃經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王建詩曰:「爭將肉眼看雲天。」清徹分了者.清淨洞徹.分明了然也。天眼.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淨之眼根.前知麤細遠近一切之諸色.及眾生未來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種。在人中依禪定於肉眼上彼修得淨眼者.謂為修得之天眼。生於色界諸天自得之淨眼者.謂為生得或報得之天眼。大論五曰:「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麤若細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大乘義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
法眼.分明觀達緣生差別之法.謂之法眼。三藏法數曰:「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徧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也。」觀察.俱舍光記云:「伊利尼.此云觀察也。」廣韻曰:「說文云.觀.諦視也。古玩反。察.監也.諦也.審也。初八反。」
慧眼.慧能觀照.故名眼。照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思益經三曰:「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智度論三十三曰:「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大乘義章二十本曰:「言慧眼者。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又曰:「法眼了見一切法相。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見真.以空慧徹見真諦之理也。
佛眼.佛名覺者。覺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諸法實相之眼也。又別於前之四眼。四眼至佛.則總名為佛眼。法華文句四曰:「佛眼圓通。本勝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毗尼止持音義曰:「謂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明顯。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也。」
覺了法性者.菩薩發大願心.誓欲了解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之一切微妙法門.而不使有遺餘也。會疏曰:「彼土肉眼.無漏清淨無垢穢.洞然照十方.故云清徹。所見明審.故云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者.凡夫二乘.所得天眼.皆有限量.菩薩不然故。」
憬興曰:「照矚現在色像.名為肉眼。能見眾生死此生彼.故名天眼。法眼者.能與俗諦智相應.普知三乘道法差別.故云究竟諸道。慧眼者.能與真諦智相應.達到平等無相彼岸.名度彼岸。度者至也。佛眼者.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覺了中道第一義諦.故云覺了法性。」
慧遠疏曰:「形膚曰肉。淨肉之根.能有照矚.目之為眼。於彼國中.報得肉眼.徹見無數世界之事.名為清徹。所見明審.故無不了。斯乃照矚現在色像.名為肉眼。一切禪定.名為天住。依禪得眼.故名天眼。能見眾生死此生彼.故名天眼。所見寬多.故曰無量。所見長遠.故曰無限。智能照法.故名法眼。能見一切眾生根欲性心。辨知一切化眾生法。所知窮極.名為究竟。了知三乘道法差別.名究竟諸道。照空實慧.見理名眼。能見真空.故名見真。除捨有相.達到平等無相彼岸.名度彼岸。前四是別。佛眼是總。見境周盡.故云具足。又復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名了法性。」
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等觀.一切平等觀念事理也。涅槃經一曰:「等觀眾生.如視一子。」空.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大乘義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萬善同歸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是不斷之無。」無所有.又言無所得。空之異名也。楞嚴經上曰:「安然得無所有。」仁王經中曰:「是故陰入界無我.無所有相。」
如如.楞伽經所說五法之一。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也。智度論一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大乘義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就一如中體備法界恒沙佛法.隨法辨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虛妄.故復經中亦名真如。」玄應音義二十三曰:「如如.歷法非一.故曰如如。」佛性論二曰:「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不倒.故名如如。」
集謂集諦。滅即滅諦也。世語.世間之言語論說。此對於世間之正法而言。正論.正者.對邪而言。正法之論議也。
慧遠疏曰:「從如來生.解法如如.是其理解。解由如來教化出生.是故說之從如來生。空同曰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善知習等.(案集滅.慧遠疏本及會疏本皆作習滅。)是其教解。習善之教.名習音聲。滅惡之教.名滅音聲。菩薩於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於中巧知.故曰方便。由於聖教能善知故.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會疏曰:「三界者所度境。空無者.能觀智。雖知眾生國土.畢竟空寂。而能以三乘道.說法利人.故云志求等。菩薩四無礙辯才.無不具足.故云具諸辯才。能破邪顯正.令得妙果.故云除滅等。從如來生者.能證人。解法如如者.所證法。菩薩則佛法王子.從佛口生.從法化來.故云從如來生。法如如者.法即一切諸法。如如.是不一不異.不空不有之義。正是中道第一義諦相也。善知習滅音聲方便者.習即集諦.意亦兼苦。滅即滅諦.含道之言。因果相涉.故說四諦之教.即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者.明其離過。謂非世間無益之論等.專樂說出世大乘究竟了義故。」
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
生身.二餘之一。菩薩變易生死之身也。二餘.生身之苦果與煩惱之餘殘也。疑懼.廣韻曰:「疑.不定也.惑也.嫌也。語其反。懼.怖也。其遇反。」王弼註周易曰:「內懷疑懼.是也。」
會疏曰:「萬行具修.不求餘乘.故云修諸善本志崇佛道。若配四諦.是當道諦。般若妙慧.證寂滅平等.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正是苦諦。煩惱.見思等惑。正是集諦。二餘者.即苦集餘殘也。菩薩能斷正使.及以習氣.無有餘殘.出過三界.離父母生身.有漏果縛悉斷盡.故云俱盡。是即滅諦也。憬興云.生身.在報。煩惱.苦因。因果二餘.皆已盡故。甚深法者.大乘法門諸佛行處也。文殊般若云.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菩提.故云心不疑懼常能修行。」
淨影疏曰:「修諸善本.志崇佛道.趣菩提行。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滅生死行。知一切法皆悉寂滅.觀空修治。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治成離障。生身.苦報。煩惱.惑因。此二殘餘.皆悉滅盡。聞甚深法不疑懼者.於深能解.所以不疑。於深能入.為是不懼。常能修者.於佛深法行不息也。」
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
覆載.廣韻曰:「覆.蓋也。」載.承也。易:「君子以厚德載物。」莊子曰:「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一乘.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車乘.以譬之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之岸.故謂之乘。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法華經方便品曰:「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文句四上曰:「圓頓之教。為一佛乘。」勝鬘寶窟上本曰:「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運用自在。目之為乘。」起信論義記上曰:「乘者就喻為稱。運載為功。」決斷.廣韻曰:「決.斷也.破也。」玉篇:「決.判也。斷.決斷也。」該羅.兼攝物而不漏也。
會疏曰:「深遠微妙等者.徹窮來際.故云深。普度六趣.故云遠。不二乘所及.能發無緣悲.故云微妙。夫覆而無外者.天也。載而無棄者.地也。菩薩大悲法之.故云靡不覆載。一乘.能載法。彼岸.所運處。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猶如等一火車。是則究竟了義。故云究竟一乘。彼岸.涅槃妙果也。疑網則智慧對。斷除疑網.則智慧自生。由心者.無師自然智.而不由他悟故。」
嘉祥曰:「該羅者.該之言及。羅之言攝。明解佛法.弘廣萬法。無外.盡也。」慧遠疏曰:「深遠微妙.悲心深也。靡不覆載.悲物廣也。乘是行用.行能運通.故名為乘。隨化多乘.就實不殊.是以言一。於此一乘.窮名究竟。至於彼岸.涅槃果極。除妄顯真.名斷疑網。真解發中.名慧心出。於佛教法.窮解無餘.名該無外。」
智慧如大海。
如大海.喻其深廣。
三昧如山王。
山王.謂山之最高者。在諸山中為王也。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王。」如山王.喻其不動。
慧光明淨.超踰日月。
慧光.智慧之光也。會疏曰:「超踰日月者.日月有虧盈.慧光不然。日月有出沒.慧光常明。日月不照心內.慧光能照。日月不周.慧光周遍故。」
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
圓滿.謂滿足而無欠缺也。會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淨.如大雪山.常潔白.能照眾生.令清涼故。」淨影疏曰:「雪山顯其定淨。諸德皆淨.名等一淨。」
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
異心.謂二心。移於他之心也。
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
垢染.以染身之垢.喻煩惱之心也。
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
火王.譬火之猛曰王。煩惱薪.煩惱燒於智慧之火.故譬以薪。
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
此喻菩薩自在無礙.如風行空。
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
謂菩薩於一切所謂有者.悉無執著.喻如虛空之不著塵染。行事鈔資持記曰:「無所著者。離塵染故。」
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汙故。
喻菩薩離垢清淨如世蓮華。
猶如大乘.運載羣萌.出生死故。
大乘.大車也。如來會曰:「荷載眾生.猶如良乘。」生死.一切眾生惑業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嚴經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秘藏寶鑰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終。」僧伽吒經四曰:「佛言.善男子。識滅名死。福德因緣.識起名生。」成實論七曰:「現在世中.初得諸陰.名生。亦說.五陰退沒.名生。」翻譯名義集曰:「闍提闍.此云生死。又云仡那.或繕摩。翻生。瑜伽云.五蘊初起.名之為生。末剌諵.此云死。勝鬘云.生者新諸根生。死者故諸根滅。」莊子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又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孫卿子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是也。淨影疏曰:「名世大車以為大乘。彼諸菩薩利他之德.如世大車.名為大乘運載羣萌出生死矣。」
猶如重雲.振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
甘露法者.如來之教法.能令眾生得涅槃.斷生死.故譬之甘露。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穩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說涅槃。」佛地論三曰:「如來聖教。於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永不死故。」註維摩經七:「什曰。佛法中以涅槃甘露。令生死永斷。是真不死藥也。」
外道.於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資持記上一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台淨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三論玄義上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圓覺經集註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網經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法華經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圓覺經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外道之種類不一。百論有「二天三仙.」四宗及入大乘論有「四外道.」維摩經.涅槃經等有「六師.」唯識論有「十三外道.」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外道小乘涅槃論有「二十種.」大日經有「三十種.」涅槃經.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種.」華嚴經.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梵語勘文曰:「底體迦.此云外道。」翻譯名義集外道篇曰:「俱舍玄義曰.學乖諦理.隨自妄情.不返內覺.稱為外道。均聖論云.蔽理之徒.封著外教。辨正論云.九十五種.騰翥於西戎。三十六部.淆亂於東國。垂裕云.準九十六種外道經.於中一道是正.即佛也。九十五皆邪。華嚴大論.九十六皆邪者.以大斥小故。百論云.順聲聞道者.皆悉是邪。」大莊嚴法門經曰:「文殊師利問金色女.誰是外道。女言.於他邪說.隨順忍受.是名外道。」
梵天王.色界之初禪天有梵眾.梵輔.大梵之三天。其大梵天.稱梵天王.名為尸棄。法華經序品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善法者.五戒十善.為世間之善法。三學六度.為出世間之善法。淺深雖異.而皆為順理益己之法.故謂之善法。會疏曰:「重雲大雨者.喻說法德。長阿含云.南洲有金剛山。今喻不壞德。梵天王者.大千界中最上首故。喻菩薩上首德。」
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
尼拘類樹.又作尼瞿陀.尼俱陀.尼拘律.尼拘尼陀.尼拘盧陀.尼俱類.尼拘類陀.尼拘婁陀.尼拘屢陀.諾瞿陀等。樹名。原語有生長於下之樹之意味。即榕樹也。以下諸釋中.以縱廣樹為最當。玄應音義三曰:「尼拘尼陀。應云尼拘盧陀。此譯云無節。亦云縱廣樹也。」同二十四曰:「尼拘尼陀。作尼拘陀。或尼拘類陀。或尼拘屢陀。」同二十二曰:「諾瞿陀。舊經中作尼拘陀。或言尼俱盧陀。亦作尼俱律。又作尼俱類。皆訛也。舊譯云無節。或言縱廣也。」慧琳音義十五曰:「尼拘陀。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餘.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唐國無此樹。言是柳樹者.訛也。」罪福應報經音義曰:「尼拘陀樹.高二十里。枝布方圓.覆六十里。其樹上子數萬斛。」阿惟越致遮經曰:「能蔭五百車。」
如優曇盋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
金翅鳥.又曰妙翅鳥。梵語迦樓羅.蘗嚕拏.羯路荼等。八部眾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鳥。兩翅廣三百三十六萬里。住於須彌山下層。常取龍為食。梵語勘文曰:「伽樓荼.此云金翅鳥。」俱舍光記曰:「揭路荼.此云頂癭.或名蘇鉢剌尼。此云妙翅。翅殊妙也。」會疏曰:「法華文句云.迦樓羅.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樹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一切龍王大恐怖。菩薩降伏邪外.亦復如是。」
如眾遊禽.無所藏積故。
如來會曰:「無所聚積.猶如飛鳥。」護國菩薩會曰:「乞食支身常知足。猶如飛禽無儲積。」
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獅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牛王.牛中勝者。以譬菩薩之德。勝鬘經曰:「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大毘婆沙一百七十七釋迦菩薩讚底沙佛之偈曰:「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象王.象中之王。亦喻菩薩之德也。名義集曰:「伽耶.或那伽.或那先。此云象。異物誌.象之為獸。形體特詭。身倍數牛。目不踰豕。鼻為口役。望頭若尾。馴良承教。聽言則跪。素牙玉潔。載籍所美。服重致遠。」謂菩薩調御身口意.制伏諸惡行.馴良猶如象王.故以為喻。獅子.猛獸名。產非洲及南美之巴西國。身長至七八尺。頭圓而大。尾細長。毛黃褐色。雄者有鬣。雌者似虎。吼聲達數里。羣獸聞之。無不懾服。故稱獸中之王。菩薩於大眾中說法無畏.猶如獅子之吼.故喻如獅子王。古亦作師子。
會疏曰:「牛中之王.是名牛王。一切牛類.無能勝者。莊嚴言.如牛王聲.異眾牛故。大集經云.人中牛王斷二際.是喻佛德也。猶如象王者.如伊羅鉢那象王.能隨天帝心.現種種事。亦降伏阿修羅王。如師子者.大論云.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曠若虛空者.重舉空喻.結歎菩薩平等慈德也。」
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
嫉心.東宮切韻曰:「孫伷云.玉篇.害賢曰嫉。秦悉反。害色曰妒。知故反。」楚辭:「各興心嫉妒。」是也。求法.志求正法也。厭足.廣韻曰:「厭.一豔反。飽也。足.滿也.止也。即玉反。」會疏曰:「菩薩住平等心.故不嫉他利養。廣求知識.積聚法財。不顧身命.心無厭足。」
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
疲倦.廣韻曰:「疲.勞也。又乏也。符羈反。倦.疲厭也.懈也。」癡闇.無明之闇惑也。唐華嚴經二曰:「如來智慧無邊緣。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癡闇心。」金光王童子經曰:「遠離諸煩惱。癡闇雲翳除。」會疏曰:「菩薩求法.一為利他故.所得法.必為他說。為一切眾生.經無量劫而無疲倦。法音高響.猶如皷聲。威德摧邪.猶如勝幢。慧光照, 迷.猶如杲日。」慧遠疏曰:「言擊法鼓.喻聞慧法。教聲遠被.名擊法鼓。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義稱建。義出名幢。言曜慧日除癡闇者.說修慧法.開眾生也。」
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
六和敬者.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聖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於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也。二口和敬.同讚詠等之口業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學和敬.共行和敬言別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舊譯仁王經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本業瓔珞經上曰:「所謂六和敬.三業.同戒.同見.同行。」嘉祥仁王經疏下曰:「餘經以同利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自謙卑.名之為敬。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義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業同。二口業同。三意業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行事鈔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淨影疏曰:「行成同他.情無乖異.名六和敬。身口意同.是其三和。同戒同施同見.是其六和。此六和同.便相親敬.名六和敬。」
會疏曰:「言六和敬者.十住毘婆沙曰.身和同事.語和同默.意和同忍.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也。是名和敬者.外同他善.故名為和。共相敬重.名之為敬。常論法義.令眾悅伏.故云常行法施。其心勇銳.無有懶墮.不退轉.不怯弱.故云志勇精進.心不退弱。」
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導師。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羣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
燈明.以譬菩薩之智慧.能照破世界之昏暗也。福田者.田以生長為義。於應供養者供養之.則能受諸福報。猶如農夫播種於田畝.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記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憎愛.憎怨愛親也。圓覺經曰:「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無餘.無餘殘無餘蘊也。欣戚.廣韻曰:「欣.喜也。許斤反。戚.憂也.懼也。倉歷反。」言欲刺者.五欲惱眾生.譬如吞針久.身心共不安。拔者.菩薩教化出苦界故也。淨影疏曰:「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能生物善.名勝福田。以慧開人.名為導師。福善濟潤.故無憎愛。樂道.修善。無餘.離過。拔諸欲刺以安羣生.化人離過。功慧殊勝莫不尊敬.化人從善。」
會疏曰:「照世間迷暗.故云為世燈明。為種福之田.故云最勝福田。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云導師。不為八風所動.心存公道.故云等無憎愛。涅槃經曰.佛有一人.以刀害佛。復有一人.以栴檀塗佛。於此二人.自生等心。菩薩亦然.以佛道為樂.以眾生為苦.無私欣戚.故云無餘欣戚。拔諸等者.寶雲經云.欲如利戟。欲如劍刃。菩薩拔除之。故行願經曰.菩提心者.猶如鉗鑷.能拔一切身見刺。諸欲惱人.如刺貫心.拔除之.故云以安羣生。下二句.結其德也。」
滅三垢障。遊諸神通。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因力者.宿世之善根力也。緣力.善知識之教誨力也。意力.如理作意之力也。求正覺之意思。願力.求菩提之力也。方便力.依法巧修之力也。常力.常依法而修之力也。善力.正修之善根力也。定力.修止成就之力也。慧力.修觀成就之力也。多聞力.多聞信正法之力也。施戒忍進定慧力者.成就六度之力也。正念正觀(案止觀.會疏本及淨影疏本.皆作正觀。)諸通明力.成就正念正觀六通三明之力也。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法調伏剛強眾生之力也。西方淨土之菩薩.具足此十三力.能自利利他。
會疏曰:「力者.幹用為體。摧破為用。菩薩摧破三垢.大遊神通.以是為力。三垢則三毒也。是亦第二十六願成就也。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貫十方三世.令眾魔大慴怖故。緣力者.廣求知識.大聚諸善。此緣有轉凡入聖.大威力故。意力者.大士如理作意.發毛海芥山之神力故。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方便力者.善巧方便能不沒生死.不住涅槃故。常力者.常.不斷義。謂經微塵劫.不屈不撓故。善力者.十善力能伏煩惱怨敵故。定力者.禪定力能現無量佛事故。慧力者.慧光周流.能破迷闇故。多聞力者.博綜萬法.摑裂疑網故。施戒等者.六度之力能截生死流.自利利他故。正念力者.念力住持.聚集法門故。正觀力者.觀智普照.威伏邪魔故。興云.有本云正定止觀.故位法師解.止是定。觀是慧。正觀應是。通即六通。明即三明。自在無礙為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者.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如是等.結歎諸力也。」
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諸波羅蜜.布施持戒等之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也。不生不滅者.對生滅之語.常住之異名也。小乘獨就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大乘於有為之事相上論不生不滅之義。維摩經不二門品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涅槃經曰:「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般若波羅蜜經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中論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三昧門.為種種三昧之差別.故曰門。菩薩所得之三昧.為入於佛所具無量三昧之門戶.故曰門。見智度論二十八。
會疏曰:「身色相好.結具足諸相。功德辯才.結說一切智及以智辯無礙。恭敬供養等四句.結供養諸佛及供具如意德。竟究菩薩以下.結餘諸德也。修空無相無願.即三三昧。不生不滅.大乘大般涅槃三昧門。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故云遠離聲聞等。」
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如來會曰:「阿難.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摩訶薩眾.真實功德.悉皆如是。阿難.假令我身.住壽百千億那由他劫.以無礙辯.欲具稱揚彼諸菩薩摩訶薩等真實功德.不可窮盡。」會疏曰:「阿難彼諸等三句.結菩薩德。我但等者.一結菩薩德無量.不可具說。二總結上來所說依正莊嚴.重重無盡.不可說也。」
彭際清曰.右總明菩薩所有行業以盡前意。如是功德.如是願力.如是智慧.如是神通.不離諸佛.普度羣生。為欲嚴淨一切佛土故。為欲成就普賢大願故。是諸菩薩.莫非十地位中一生補處。五濁眾生.名且不聞.況乃得遇。今以念佛因緣。生彼國已.徧參知識。同覲法王。不歷僧祇.頓階不退。如斯方便.希有難逢。粉骨碎身.莫酬罔極。問.諸佛各有四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今往生者當居何土。答.藕益法師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九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據此約現果而論。既生彼國.即同居淨土.亦具上三淨土。因無量壽佛勝願所攝故。無量壽佛勝願.國土嚴淨故。所以超出十方同居.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上一节:无量说法第二十六
下一节:劝进往生第二十八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