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箋註26 →補處菩薩第二十四
補處菩薩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此是第二十二願成就。文義如上解。
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身光.佛菩薩身所發之光明也。一尋.尺度名。八尺曰尋。廣韻曰:「尋.長也。又尋常。八尺云尋。倍尋曰常。徐林反。」新譯華嚴經音義曰:「何承天纂要云.八寸曰咫。三尺曰武。五尺曰墨。六尺曰步。七尺曰仞。八尺曰尋。十尺曰丈。丈六曰常。小爾雅曰.四尺曰仞。倍仞曰尋。倍尋曰常。」鸞師曰:「里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咸謂橫舒兩手臂為尋。」義寂曰:「隨彼身量.面各一尋。」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
大勢至.略稱勢至.大勢。又作得大勢。梵語摩訶那鉢。阿彌陀三尊之一。侍於阿彌陀之右脇.主佛之智門者。菩薩之大智至一切處.故名大勢至。真言以為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觀無量壽經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思益經曰:「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悲華經曰:「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今字汝為大勢至。」隋煬帝文曰:「踵武觀音。連衡大勢。」大日經疏五曰:「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為大勢。言此聖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為名。」觀世音菩薩受記經曰:「得大勢。」
此二菩薩於是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
轉化.與遷化同。為遷轉變化之義.謂命終之變也。
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
大彌陀經曰:「阿惟越致菩薩.皆當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此是第二十一願成就也。
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
要妙.諸法之要處.真理之妙旨也。明利.聰明銳利也。會疏曰:「諸法要妙者.諸法實相之妙理也。六通.是六根勝用.故云諸根明利。是則六神通願成就也。亦可諸根明利者.第四十一願成就也。」淨影疏曰:「智慧成滿.深入諸法.證會法性。究暢要妙.窮達教詮。」又曰:「窮究通暢.得其宗要.知其妙旨.故曰究暢要妙。」
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鈍根.愚鈍之根機.不堪成就佛道者。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正見邪見。利根鈍根。」利根者.利者銳利。根者信等之五根。又眼等之五根也。又根為根器.即天性也。又利者速疾之義。根者能生之義。速疾生妙解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般舟讚曰:「地前地上元無二。隨根利鈍超增位。」淨影疏曰:「二忍.謂音響忍及柔順忍。」會疏曰:「是則第四十八願成就也。有利鈍異者.三輩九品往生也。如觀經上上品.即悟無生。上中品經於七日。二忍者.即是第一第二法忍也。菩薩得無生忍.則無一法可執計.故云不可計。」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惡趣.眾生以惡業之因而趣之所。俱舍論世間品曰:「趣謂所往。」即地獄畜生等。五濁見前注。惡世.惡事盛之世。阿彌陀經曰:「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會疏曰:「於此中又彼等三句.正明是第二願成就也。神通以下.明所除。言神通自在.常識宿命者.生濁世之所以也。謂能識宿命.故憶過去父母眷屬.現在穢域。以神通自在.故處處現身.攝化無方。釋云.三明六通皆具足。憶我閻浮同行人。今此除字.應在神通之上歟。如我國也者.如釋迦牟尼如來.應現娑婆世界.同彼濁惡眾生.具現生老病死之相也。」論曰:「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佛讚曰:「示現同如大牟尼。」
彭際清曰.右明菩薩聲聞究竟成佛。即前文諸菩薩天人種種殊勝.及不更惡道諸願所攝。觀音勢至二菩薩.常侍無量壽側。亦從本師轉輪。故知東西二土.交相造化。娑婆為華。極樂為果。果必因華。華不異果。何以故.諸佛菩薩依於眾生而起菩提。依於菩提而成淨土。若無穢者.淨亦不成。以菩提心不自起故。是則不離眾生有淨土。不離淨土有眾生。淨土眾生.心心作佛。眾生淨土.念念往生。故觀音云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土者.我誓不成正覺。勢至云.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皆與無量壽同一願故。
上一节:十方称叹第二十三
下一节:菩萨出供第二十五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