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首页 >经典学习> 25.十方稱嘆第二十三

佛說無量壽經箋註25→十方稱嘆第二十三


十方稱嘆第二十三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

無邊.廣大而無邊際也。起信論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會疏曰:「此亦第十七願成就也。於中初三句.釋迦勸讚。十方世界下.諸佛稱揚。」

於彼東方恒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會疏曰:「初標東方者.四方初故。亦西方正對故。亦教主處故。及諸菩薩等.是上首同伴也。聽受經法.宣布道化者.聽聞受持彌陀所說經法.宣傳流布其道德化益也。」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東方諸佛國。其數如恒沙。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

覲.玉篇曰:「見也。奇靳反。」新譯華嚴音義云:「覲.渠反。珠叢曰.覲.就見尊老也。」無量覺.無量壽佛之略號。平等覺經曰:「無量覺授其決。我前世有本願。一切人聞說法。皆悉來生我國。」會疏曰:「言往覲無量覺者.覲.見也。諸侯見天子曰覲。如來無上法王。菩薩是為法臣。故謂覲無量者.即阿彌陀具無量功德故。又大集經曰.凡有數法.則有限量。凡有限量.則是有為。今號涅槃無為尊.名無量覺也。」淨影疏曰:「至彼禮敬無量壽佛。是故名覲無量覺矣。」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一切諸菩薩。各齎天妙華。寶香無價衣。供養無量覺。

齎.廣韻曰:「持也.遺也.付也。相稽反。」會疏曰:「妙華.是謂天者最勝義。寶謂珠寶。香謂妙香。」無價.價直之至極也。如言極數為無數。淨影疏曰:「妙華.華供養也。寶者.寶供。香者.香供。無價衣者.以衣供養。」

咸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供養無量覺。

廣韻曰:「咸.皆也.同也.悉也。奏.進也。」小爾雅曰:「奏.進也.為也。」天樂.天人之伎樂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歌嘆.釋名曰:「人聲曰歌.歌.柯也。以聲吟詠.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葉。兗冀言歌。聲如柯也。」詩曰:「我歌且謠。傳曰.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詩序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嘆.本亦作歎。會疏曰:「凡為樂音.皆稱為奏。五音相和.諷聲不邪.故云和雅。歌謂歌詠。歎謂讚歎也。」淨影疏曰:「奏天樂等.伎樂供養。伎樂音中.歌歎佛德。」

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

會疏曰:「神通慧者.定慧二德。菩薩能定慧雙運.入諸法實相故。又六波羅蜜經言.彌勒白佛云.何名為神通智慧。佛言.神通者.能以通力見極微色.是名神通。以淨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著.是名智慧。復次.聞諸世間極微小聲.是名神通。於諸音聲.悟無言說.離諸譬喻.是名智慧。復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了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復次.於過未際悉皆憶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復次.了知根性差別之相.是名神通。了勝義空.是名智慧。復次.能知諸法.是名神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究.究竟。達.洞達。入出無礙名遊。能徹奧域為入。」

深法門.諸法之深義.有無量之門.故云深法門。淨影疏曰:「究達通慧.遊入深法.歎佛智通二種德也。智是通本。通是智用。是二相須.故并歎之。通慧究滿。究竟名究。洞達名達。此通與慧.皆依法成故。復明其遊入深法。倚觀曰遊。窮本稱入。證入法界緣起通門.能現勝通。證入法界緣起智門.能起勝慧。」

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

功德藏.功德之寶藏也。新譯仁王經下曰:「滿功德藏。住如來位。」妙智者.稱佛智之不可思議也。會疏曰:「包蘊功德無闕少.故名功德藏。智慧叵思議.故名妙智。往覲大士.皆住極位.故云無等倫。」淨影疏曰:「具功德藏.妙智無等.歎佛福智二種行也。福是慧資。慧是福導。是二相須.故并歎之。福行圓備.名具功德。慧行殊勝.名智無等。倫謂匹倫.役伴之謂。佛無倫匹.名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

慧日者.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比之於日。法華經方便品曰:「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同普門品曰:「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慧日亦作惠日。王簡栖頭陀寺碑文云:「曜惠日於康衢.則重昏夜曉。」生死雲者.生死之盲昧.比之於雲霧。會疏曰:「惑業苦障.常覆真空.比如雲。聖智能照破.猶如日。普賢觀曰.眾罪如霜露.惠日能消除。此意也。」淨影疏曰:「慧日朗世.化人生智。慧能開曉.照世如日。教人生解.名朗世間。消除生死.化人離障。生死覆障.從喻名雲。」

恭敬遶三匝。稽首無上尊。

會疏曰:「敬禮無上尊.是名真法供養。身業中.禮有多種。今非我慢唱和禮.故云恭敬。」

見彼嚴淨土。微妙難思議。因發無量心。願我國亦然。

難思議者.謂見彼土之嚴淨微妙而難可思議也.發無量心者.發願我國亦如彼莊嚴清淨之土之心無量也。會疏曰:「見土發願者.菩薩見安樂淨土莊嚴清淨相.各願我國未來成佛土如是也。如維摩經云.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蓋此義也。」

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徧照十方國。迴光圍繞身。三匝從頂入。一切天人眾。踊躍皆歡喜。

無量尊.無量壽佛之異稱。欣笑.廣韻曰:「欣.喜也。許斤反。笑.欣也.喜也。私妙反。」徧照.法身之光明.遍照世界也。迴光者.返照之光也。會疏曰:「應時.應菩薩發願時。動容.說法之相。欣笑.授記之相。如來常住三昧.將欲說法.安詳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若將授記時.現欣笑。舌相薄淨.如赤銅色。舌上五畫.如印文。笑時動舌.出五色光。寶積經曰.諸佛常法.若授地獄眾生記時.爾時光明兩足下沒。乃至若授菩提記.爾時光明從頂上沒。彼國純一大乘故.更無餘乘記.故云從頂入。夫有奇特相.則必有奇特說。故時會大眾.見此靈相.莫不雀踊。」

大士觀世音。整服稽首問。白佛何緣笑。唯然願說意。

觀世音.又云光世音.舊稱也。略云觀音。新稱觀世自在.觀自在。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觀音有六觀音.七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但常稱之觀音.指六觀音中之聖觀音。如法華普門品之觀音.觀無量壽經之觀音是也。此為觀音之總體。是與西方彌陀四菩薩之最初法菩薩同體。顯教以為阿彌陀之弟子.密教以為阿彌陀之化身.與大勢至菩薩皆在阿彌陀佛之左右(觀音左勢至右)而贊其教化。故稱彌陀之二脇士。依梵號禮懺.則阿彌陀佛之本名為觀自在王.故依其本師之名.而自稱觀自在王。猶如今之釋迦牟尼.依久遠本師釋迦牟尼而得其稱也。日本安然之菩提心義十曰:「此佛亦名無量壽佛。彼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眷屬無量。一切皆無量。故以立謚號。而本名曰觀自在王如來。眼如四大海。遍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故為名也。」

依密教三輪身.則阿彌陀為自性輪身.觀音為正法輪身.馬頭明王為教令輪身。(仁王經儀軌意)依二輪身.則阿彌陀觀音皆為自性輪身.馬頭明王為教令輪身。(秘藏記)大日經一曰:「北方大精進。觀世自在者。光色如皓月。商佉軍那色。微笑坐白蓮。髻現無量壽。」

案觀音本作觀世音。唐人諱世字。故但稱觀音。後世遂沿用之。唐龍朔二年。洛陽龍門佛弟子彌偈造尊像一龕。即世尊像。避世字。與此例同。見陶齋藏石記。又莊岳委談曰:「今塑畫觀音者.無不作婦人相。攷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像甚多.俱不飾婦人冠服。太平廣記載一仕宦妻.為神所攝.因作觀音像奉焉.其妻尋夢一僧救之.得甦。則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婦人也。」元僧譾陋無識.以為妙莊王女.可一笑也。整服.廣韻曰:「整.正也.齊也。之郢反。服.衣也。」會疏曰:「佛常儀現笑光時.必有上首問其所以。如寶積經出現光明會.彌勒菩薩廣說偈頌請問其由。整服者.齊整衣服也。」

梵聲猶雷震。

梵聲.如來之梵音也。會疏曰:「大論曰.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人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故比梵聲。雷震遠聞.能發蟄氣。佛音周遍.齊開羣萌.故比雷震。」

八音暢妙響。

八音.如來所得八種之音聲也。一極好音.佛德廣大之故.使皆入於好道。二柔軟音.佛德慈善之故.使之喜悅.皆捨剛強之心.而自然入於律行。三和適音.佛居中道之理.故音聲能調和.使皆和融.自會於理。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故聞者尊重.智解開明。五不女音.佛住首楞嚴定.有世欲之德。其音聲使一切敬異.天魔外道無不歸服。六不誤音.佛智圓明.照了無謬。使聞者各各得正見.離九十五種之邪非。七深遠音.佛智窮如實際.行位極高。其音聲由臍而起.徹至十方。使近聞非大.遠聞非小.皆證甚深之理。八不竭音.如來極果.願行無盡。以住於無盡之法藏.故其音聲滔滔無盡.其響不竭。使能尋其語義.得無盡常住之果。見法界次第下之下。

又八音者.梵摩喻經曰:「一最好聲.其聲哀妙。二易了聲.言辭辨了。三調和聲.大小得中。四柔軟聲.其聲柔軟。五不誤聲.言無錯失。六不女聲.其聲雄朗。七尊惠聲.言有威肅.如世尊重有惠人聲。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雷震。」十住斷結經曰:「如來八種音聲.不男音.不女音.不強音.不軟音.不清音.不濁音.不雄音.不雌音。」

當授菩薩記。今說仁諦聽。

會疏曰:「當授等者.答欣笑因緣。今說仁諦聽.令時會聽也。」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決當作佛。

受決.同受記。謂決定受之記別也。會疏曰:「十方來等一偈.標菩薩志願聖智.無知無不照.故云吾悉等。志求等二句.正其志願也。」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覺了.覺悟了知事理也。一切法.又名一切萬法.一切諸法。為總該萬有之稱。智度論二曰:「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如夢幻響者.譬世法無實體如夢.屬因緣如幻.無自性如響也。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夢.為虛妄見。」又曰:「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智度論六曰:「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為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復自笑。以是故言如夢。」又曰:「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又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響事空能誑耳根。乃至菩薩知諸法如響。」

會疏曰:「如夢者.如夢所見.雖有種種事.畢竟不可得。諸法亦復如是。如幻者.如幻所現.雖似實化現.其體本寂滅。諸法亦復如是。如響者.如空谷響.雖因聲擊發.自性無所有。諸法亦復如是。」

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淨影疏曰:「滿足諸願.是舉願也。成如是剎.記得土也。」會疏曰:「是則無量尊因時其心寂靜.志無所著.故雖經塵劫.猶如一念。雖在生死.猶如園觀。遂則滿足妙願.建立妙土。」

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

知法者.了知一切諸法也。如電者.言世之有為.轉變無常.如電光之速疾也。金剛般若經曰:「如露亦如電。」如影者.影自實體生.而無實性.故以譬因緣生之諸法而無實之自性也。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影.從業緣生。」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菩薩道.圓滿自利利他二利.而成佛果之菩薩道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會疏曰:「如電者.譬如電光.忽輝忽滅.雖性空而非空。諸法亦復如是。如影者.譬如影像.形障光明影.此現雖有去來相.自性空。諸法亦復如是。菩薩如是體達.故速得無生法忍.淨佛國受授記也。」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空.無我.苦諦四行相中之二。五蘊之法.無確實之一相異相曰空。無我我所曰無我。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空行者。觀五受陰。一相異相無故。無我者。觀五受陰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又無我所曰空。無我見曰無我。俱舍論二十六曰:「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又空與無我.異名同義。大乘義章一曰:「空與無我。眼目異名。」

會疏曰:「一切有情非情.淨穢凡聖.名為諸法。性者不改義.其理體也。因緣合成.假名諸法。自性寂滅.體不可得.故云空無我。我即常一主宰義也。雖自性空.萬法歷然。迷則即淨而穢.九界相起。悟則即穢而淨.涅槃常樂。所以菩薩雖洞達三空.志無所著.而能大悲薰心.發願淨土。雖淨佛土.而常寂靜。是則即一法句而二十九種。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也。專求者.是誓願義.如四十八願。如是剎.指極樂.勸希求也。」

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

安養.西方極樂國之異名。義寂疏曰:「安心養身。故曰安養。」會疏曰:「聞法樂受行者.聞彌陀所說法.受持奉行也。上所謂覺了一切法等說也。清淨處.即是淨土也。上所謂必成如是剎義也。」淨影疏曰:「自於當來得妙淨土.名得淨處。」

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聞名.聞佛之名號也。會疏曰:「速得神通者.六神通願成就.故至彼不藉修功.自得神通故。必得受記者.必至補處願成就.故至彼不經階級.自成等覺故。等覺即是一生補處也。自致不退者.得三法忍等願成.故至彼自然得阿惟越致也。聞名者.第十七願意。皆悉到彼國者.第十八願成就也。故云其佛本願力。」

菩薩興至願。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名顯滿十方。

至願.至誠之誓願也。度.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謂之度。會疏曰:「至願者.彌陀尊攝土攝生攝身願。本是至極難思.菩薩願同於此。普念者.平等大悲也。度一切者.同第十八十方眾生也。名顯等者.同第十七願也。」淨影疏曰:「願己得土同彌陀佛.名國無異。普度一切.化眾生願。名顯十方.求佛身願。願得佛時名達十方。」

奉事億如來。飛化徧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飛化.飛行遊化也。化謂神出鬼沒之變化。覺經曰:「其奉事億萬佛。飛徧化徧諸國。恭敬已歡喜去。便還於須摩提。」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會疏曰:「善本者.(案善心.會疏本作善本。)過去修善.是為聞法本緣故。清淨有戒者.戒是萬行之本.見佛聞法皆由之.故舉一攝諸善。亦戒者.止惡作善之義。一切善法通名戒。非局指五八十具也。」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

曾.過去也。更.經也。文殊般若曰:「譬如有人.先所經見城邑聚落。復聞人讚歎彼城所有園苑.人民皆可愛樂。是人聞已.即大歡喜。如是之人.皆曾見故。若不曾見人.縱雖聞如不聞。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聞般若波羅蜜.信心聽受.能生歡喜.樂聞不厭.而更勸說。當知此輩.已從文殊師利曾聞如是深般若故。」謙敬.廣韻云:「謙.敬也.讓也。苦兼反。敬.恭也.肅也。居慶反。」奉行者.奉承行持教命也。仁王經末曰:「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勝鬘經末曰:「聞佛所說.歡喜奉行。」維摩經末曰:「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往生論註下曰:「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

會疏曰:「謙敬者.謙謂謙讓。卑退為義。屈己下物也。敬謂恭敬。敬重知識義也。亦可謙約自身。敬約佛願。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是名謙。即飜憍過。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是名敬。翻下慢過也。聞便聞信也。奉行歡喜.離弊懈怠故也。」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

聖心.佛心也。智慧海.如來智慧之深廣.譬如海也。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

本空者.諸法本來性空。非始於今.名為本空。佛智.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舊翻無上正等覺。又云薩般若。舊譯一切種智。是佛智之別號也。其真智正而無有過者.故云無上正智。於法無有不知故云一切種智。智度論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同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宗鏡錄三十三曰:「佛智者.即無障礙解脫智。此是果智。約圓明決斷為智。」十住毘婆沙論十五曰:「佛智是一切功德住處。」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盡壽.謂盡其形壽也。會疏曰:「淨慧.能證智。令成羅漢無漏智也。本空.所證理。所謂空無相無願也。億劫.時量長遠。窮力.思惟不疏。極講說.猶言悉共推算計。」淨影疏曰:「假使一切.人之多也。具皆得道.行德勝也。淨慧達本.空解深也。億劫思佛.觀之久也。窮力講說.言之極也。雖復如此.盡壽不知。」

佛慧無邊際。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

佛慧.諸佛平等之大慧。即一切種智。無上正覺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維摩經菩薩品曰:「趣向佛慧。起於宴坐。」壽命難得者.處胎經曰:「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值。人一失命根。億劫復難是。海水深廣大。三百三十六。一針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心地觀經曰:「眾寶之中.命寶為最。若存其命.是無價寶。」

佛世.佛在生之時也。難值.見前注。信慧.五根中之信根與慧根也。信以破邪見。慧以斷無明。教行信證行卷曰:「佛在世甚難值。有信慧不可致。」會疏曰:「人有信慧難者.信謂信心。慧謂智慧。於諸難中.此難尤難也。亦可信心即智慧信德。能決斷疑網.是名智慧。」

若聞精進求。聞法能不忘。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

善親友.稱聞佛法信受者曰善親友。觀無量壽經曰:「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發意猶發心也。會疏曰:「法者.是彌陀弘願妙法。得知識聞熏.憶持不失.故云聞法能不忘。善親友者.觀經云.觀音勢至.為其勝友。友有三義。一謂同志為友。念佛行者.契當佛心故。二謂親昵為友。念佛行者.有親緣.近緣.增上緣義故。三謂互往來為友。念佛行者.諸佛如來入心想中。行者稱念.流入佛海故。」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者.思益經曰:「若無量世界。大火悉充滿。要當從中過。往聽如是經。」生死流.生死能使人漂沒故名為流。會疏曰:「會當成佛道.是自利滿足。廣濟生死流.(案廣度.會疏本作廣濟。)是利他滿足也。會.必也。」

彭際清曰.右明諸佛稱歎.及十方菩薩往修供養.受記作佛。即前文無量諸佛悉稱我名.及他方菩薩聞名得忍.諸願所攝。覺了一切法下十二句.是為淨土正修行路。先達法性.本來無我.則一切空寂.不與佛土而生違礙。次建妙願.具諸功德.則一切圓成.不於自心而生限量。有志淨土者.須從此證入。世有執心是土.不信淨土者.不知由心穢故.斯現穢土。由心淨故.斯現淨土。若無淨土.應無淨心。既不疑心.何復疑土。亦有執心是佛.不肯念佛者.不知未了之心.終不成佛。未成之佛.何由了心。惟了心者.方名成佛。必念佛者.方能了心。是諸菩薩.若已授記.今授記.當授記.尚乃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承事如來。嚴淨國土。爾是何人.敢逃化外。更有雖聞經法.而自生鄙劣.絕意往生者.不知一稱佛名.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具足無上功德。佛有誠言.安可不信。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信力圓時.全成福力。故云.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又云.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大眾珍重.莫負提撕。


上一节: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下一节:补处菩萨第二十四  

回目录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