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首页 >经典学习> 19.七寶浴池第十七

佛說無量壽經箋註19→七寳浴池第十七

七寶浴池第十七

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皆各一等。

浴池.謂阿彌陀佛國自然流泉浴池。即八功德池也。法華經曰:「流泉浴池。施佛及僧。」縱廣者.新譯花嚴經音義曰:「縱.紫容反。孟康注史記曰.南北為縱.東西為橫。橫.廣也。」一等.一樣平等也。會疏曰:「言有諸浴池者.浴謂沐浴。佛及聖眾入其中浴故。例如正法念經中廣說天上浴池。謂彼土人天.非水穀身.清淨成就.不須洗濯.何須水耶。唯是為隨意受樂.蕩除心垢故也。方圓長短.大小淺深.其池非一.故言有諸。應機化現.相量無定.故云或十等。東西為縱。南北為橫。如其大小.淺深亦等.故云一等。」

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

八功德水者.極樂之池中及須彌山與七金山之內海.皆盈滿八功德水。稱讚淨土經曰:「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俱舍論十一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又定善義曰:「一者清淨潤澤.即是色入攝。二者不臭.即是香入攝。三者輕.四者冷.五者軟.即是觸入攝。六者美.是味入攝。七者飲時調適.八者飲已無患.是法入攝。」又正法念經曰:「一者具味。二者清淨。三者香潔。四者除渴。五者涼冷。六者飲之無厭。七者無垢。八者飲之無患。」

湛然.唯識論音義曰:「上宅減反。澄寂也。」甘露.梵語阿密哩多.譯言甘露。異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註維摩經七曰:「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生曰。天食為甘露味也。食之長壽。遂號為不死藥也。」玄應音義二十二曰:「蘇陀味。舊經中作須陀飲。此云天甘露食也。」瑞應圖曰:「甘露者.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宋書曰:「文帝元嘉年中甘露降.狀如細雪。」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兩腳中間相去千里。但日飲天酒五斗。張華云.天酒.甘露也。」山海經曰:「諸沃之野.搖山之民.甘露是飲。不壽者八百歲。」論衡曰:「甘露味如蜜。王者大平之應。」晉中興書曰:「王者敬養耆老.則甘露降松柏。尊賢容眾.則竹葦受之。甘露者.仁澤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飴。」拾遺記曰:「崑崙甘露.其味如飴。人君聖德則下。」會疏曰:「無風波.故云湛然。無乾減.故云盈滿。徹底無垢.故云清淨。水光含香.故云香潔。甘露者.天上妙味也。若準觀經.此水從如意珠王生。」

淨影疏曰:「清淨.不臭.輕.冷..美.飲時調適.飲已無患.是其八也。此八是其水家功能.故名為功。水家之德.故名為德。言清淨者.八中淨也。言香潔者.八中香也。味如甘露.八中美也。」

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瑠璃沙。瑠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硨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硨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水精與水晶同。見上注。大彌陀曰:「淳金池者.其水底沙.白銀也。淳白銀池者.其水底沙.黃金也。乃至中復有兩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也。中復有三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也等。」會疏曰:「上皆明純一寶池。或二寶下.略明眾寶也。」

其池岸上有旃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

旃檀又作栴檀.見前栴檀香注。

天優盋羅華。盋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羅.見前注。曇摩.又作鉢曇摩.鉢頭摩.鉢特忙.鉢弩摩.波頭摩.鉢納摩.波曇.波曇摩。赤蓮華也。玄應音義三曰:「波曇。又云波頭暮。或云波頭摩。正言鉢特摩。此譯云赤蓮華也。」慧苑音義上曰:「波頭摩。正云鉢特忙。此曰赤蓮花也。其花莖有刺也。」大疏七曰:「鉢頭摩。是紅蓮華。」同十五曰:「鉢頭摩。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蓮華也。二者白色。今此間有白蓮花是也。非芬陀利。」慧琳音義三曰:「鉢弩摩。正云鉢納摩。此人間紅蓮華之上者。或云赤黃色花。」

拘牟頭.又作拘物頭.拘勿頭.俱勿頭.句文羅.拘物陀.拘母陀.拘貿頭.拘某頭.拘牟那.屈摩羅.究牟陀.拘物度.拘勿投等。花名。譯曰地喜花.赤蓮花.白蓮花.青蓮花.黃色花等。又蓮花之未敷者。玄應音義三曰:「句文羅。又作拘物陀。又作拘牟頭。(牟或作貿)或作拘物頭。此譯云。拘者地。物陀者喜。名地喜花。」慧琳音義三曰:「拘某陀花。古作拘勿頭。正音拘牟那。此即赤蓮花。深朱色。」法華玄義七曰:「叡師序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慧苑音義上曰:「拘物頭花。其花莖有刺。色或赤白。以其花莖稍短。未開敷時。狀即蹴然故。亦或名小白花也。」續高僧傳二曰:「究牟陀。此云黃色華。」大日經疏十五曰:「俱物頭。有赤及青二種。」又曰:「俱物頭。是蓮花青色者。」俱舍光記十一曰:「拘物陀。此云白蓮花。」可洪音義一曰:「拘母陀。亦云俱物頭。亦云俱牟陀。此云紅蓮花也。」四阿含暮鈔下曰:「拘勿度。此云白華。」名義集三曰:「拘勿投。此云黃蓮華。」

芬陀利.又作分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華.奔荼利迦。正開敷之白色蓮華也。西土之蓮.有青黃赤白四種。又隨未敷.開.落之三時而異名。分陀利為白蓮華之正開敷者。又此華最大.花瓣數百。一名百葉華。妙法蓮華經之蓮華.即此白蓮華百葉之分陀利華也。又此華多出於阿耨達池.人間無有.故稱為人中好華.希有華等。玄應音義三曰:「分陀利.又作芬。此云白蓮華。」慧苑音義上曰:「芬陀利.此云白蓮華。亦曰百葉華也。」慧琳音義三曰:「奔陀利迦.古云芬陀利。正音本拏哩迦花。唐云白蓮花。其色如雪如銀。光奪人目。甚香亦大。多出彼池。(無熱)人間無有。」華嚴疏鈔八曰:「芬陀利者.即白蓮華。亦是正敷榮時也。」大疏十五曰:「分陀利迦花。可有百葉。葉葉相承。圓整可愛。」觀經散善義曰:「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希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是。」

光茂者.廣韻曰:「光.明也。茂.卉木盛也。」言眾花交色.明耀蕃蕪矣。言彌覆者.新譯花嚴經音義曰:「漢書音義曰.彌.滿也。言遍滿覆廕也。」

會疏曰:「天優鉢(鉢同)等者.天竺國法.名諸好物皆為天物。以妙好華褒為天華故也。優鉢羅.此云青蓮華。鉢曇摩.此云紅蓮華。拘物頭.此云黃蓮華。分陀利.此云白蓮華。小本所謂四色華也。雜光繁茂.故云光茂。論言交錯光亂轉.此謂矣。」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輙還復。

寶池.淨土之八功德池也。觀無量壽經曰:「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還復.廣韻曰:「還.反也.復也.退也。復.返也.往來也。」爾雅曰:「還復.返也。」莊嚴經曰:「若彼眾生.過此水時。要至足者.要至膝者.乃至要至項者.或要冷者.溫者.急流者.慢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令受快樂。」會疏曰:「如人間水.流下而不登高。逝者竟不還復。如彼土則上下無礙.往還適心.是神力本願所感也。」

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

心垢者.煩惱為心之垢穢.故曰心垢。憬興疏曰:「心垢者.煩惱之名。」會疏曰:「寒熱得中.故云調和。欲冷則冷.欲煖則煖.故云隨意。身安則神開.體胖則心寬.故云開神悅體。心垢者.即塵勞。蕩亦除也。」

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

會疏曰:「清謂清靜。明謂光明。鑑照為澄。無濁為潔。無形者.至清貌。七寶底沙.八德池水.相徹相映.至底無昏.故云無深不照。」

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

瀾.爾雅曰:「大波為瀾。小波為淪。」安詳者.安穩微妙之貌。法華經方便品曰:「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嘉祥之義疏曰:「安詳者。示大人之相。又安詳者。動寂無礙也。」慈恩之玄贊曰:「安者徐也。詳者審也。」會疏曰:「微瀾等四句.水流貌也。波揚以下.標水聲德。字書曰.水生細紋曰波。大波曰瀾。今謂細波曰微瀾。迴流.漣漪貌也。水波往復.互相擊揚.展轉生波.故云轉相灌注。安詳.優優舒緩貌。其波瀾相.長短高下.種種不同.故云波揚無量。願力所致.非七處觸突發聲之類.故云自然。所應者.聖眾意樂不同.或欲聞音樂聲.或欲聞說經聲等也。」

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

佛法僧.三寶也。寂靜見上注。空無我聲.極樂八功德池之波聲.說空無我之妙法。大慈悲.大慈大悲也。觀無量壽經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波羅蜜.又作波羅蜜多.播囉弭多。譯言究竟.到彼岸.度無極。又單譯曰度。以名菩薩之大行者。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法華次第下之上曰:「此六通云波羅蜜者.並是西土之言。秦翻經論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無極。菩薩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別二種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從二種生死此岸.到二種涅槃彼岸.謂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別二種事理諸法之廣遠.故云度無極也。若依別釋.三翻各有所主。若依通釋.則三翻雖異.意同無別也。」大乘義章十二曰:「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為度。亦名到彼岸。波羅者岸。蜜者是到。」俱舍光記十八曰:「波羅.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菩薩能到自乘所往圓滿功德彼岸處故。」慧琳音義一曰:「播囉弭多.唐云彼岸到。今迴文云到彼岸。」仁王經良賁疏上一曰:「言波羅者.梵語也。此云彼岸。對彼說此。此岸者何。於四諦中已起苦集而為此岸。未起苦集而為中流。涅槃菩提即滅道諦而為彼岸。言蜜多者.梵語也。此具二義。離義到義。於生死中離此到彼。」

十力者.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也。無畏見前注。不共法.如來之功德與他不同.故名不共法。通論之.則一切之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論中說百四十之不共法。今依一門說十八之不共法.而大小乘之法各異。

諸通.諸種之神通也。有五通六通等。慧遠疏曰:「諸通.六通也。」慧者.分別事理.決斷疑念之作用也。又通達事理之作用也。又.智與慧雖為通名。然二者實相對。達於有為之事相為智。達於無為之空理為慧。唯識論九曰:「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俱舍論四曰:「慧謂於法有簡擇。」大乘義章二曰:「於緣決定為慧。」同十曰:「觀達為慧。」同二十本曰:「慧者.據行方便觀達名慧。就實以論.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

無所作見前注。起滅.事物之生與滅也。因緣和合則生起.因緣離散.則滅謝。維摩經問疾品曰:「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但法起。滅但法滅。」圓覺經曰:「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華翳。」

無生忍.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也。仁王經說五忍.此為第四。或為初地之證名.或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論五十曰:「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仁王經良賁疏曰:「言無生者.謂即真理。智證真理.名無生忍。」楞嚴經長水疏一下曰:「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為忍。得此智時.忍可印持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智相冥.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十二曰:「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觀經疏曰:「無生忍是初地初住。」

乃至.超越中間之辭。攝多少之辭。窮邊際之辭也。乃至之義有二。一為最少之語。善導所謂下至者也。二為中略之義。勝鬘經寶窟中本曰:「乃至者.還是窮到之辭。」輔行二之三曰:「越卻中間.故云乃至。」教行信證行卷曰:「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同信卷末曰:「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灌頂者.謂等覺菩薩.將入妙覺之位.如轉輪王太子受王位時.以四海水灌其頂也。

會疏曰:「列水聲中初三句.標三寶。或寂以下別列。謂初四句是法聲。或十力等二句是佛聲。諸通慧以下是僧聲。初中寂靜空無我.是真諦。大慈悲波羅蜜.是俗諦法。寂靜是法性寂滅義。因緣體空.無有主宰.是名空無我。大慈悲等.一切權實自利利他之法.故為俗諦。十力無畏不共法.是如來所具之德.故為佛聲。諸通慧等.具舉三乘德。通謂神通。慧謂智慧。通有六通。慧有三智。三乘所得.各自不同.故云諸。無所作等.菩薩十地也。初地得真覺智.都無所得.是名無所作。二地真智倍明.得平等不起滅法.是名不起滅。越隔中間七地.故云乃至。甘露灌頂.即第十地也。一切十方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是名受職灌頂。譬如轉輪聖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即名灌頂。眾妙法聲者.通攝一切佛法音聲。亦可法謂諸法。妙謂實相。是指諸法實相音聲。」

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

會疏曰:「如是等三句.結前生後。稱其所聞者.水聲本一.異音稱心。其猶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隨順下.明其得益。隨順者.如來會云.相應是證入義也。清淨離欲.寂滅真實者.是真諦義.大乘所詮理也。體離妄念.故云清淨。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相.故云離欲。離言說相.離心念相.平等寂滅.故云寂滅。體離虛妄.無有變異.故云真實。是甚深所以.故云義。是對法聲利益。三寶力下.是對上佛聲。此通舉三寶.以佛為宗故。隨順通慧等.是對僧寶。通慧三乘共有.故云菩薩聲聞。道謂進趣為義。因位行雖廣.多以定慧為要。通則定也。謂隨所聞音聲.能順入其理.故云隨順也。第四十六願成就是也。」

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如來會曰:「不聞諸惡趣名。邊無障礙煩惱覆蔽名。無有地獄琰摩畜生名。邊無八難名。亦無苦受不苦不樂受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是故彼國.名為極樂。」義寂曰:「身無危嶮曰安。心無憂惱曰樂。是第十六無諸不善願成就也。」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

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觀無量壽經曰:「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色身.三種身之一。自四大五塵等色法而成之身.謂之色身。楞嚴經十曰:「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會疏曰:「諸往生者.如來會言.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悉金色.故名色清淨。具足相好.故云身清淨。是身業勝。得辯才智.智辯無窮.能說一切智.故云諸妙音聲。是口業勝。具足六神通.總得一切功德.故云神通功德。是意業勝。具舉三業德.括囊攝生願也。」

彭際清曰.右第十四分至此.明寶樹音聲宮觀浴池種種莊嚴。諸見聞者種種法樂。即前文不聞不善之名.人物嚴淨.悉見十方宮殿池流無量嚴飾等願所攝。


上一节:堂舍楼观第十六

下一节:衣食自然第十八

回目录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