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箋註17→道場寳樹第十五
道場寶樹第十五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月光摩尼.寶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持海輪寶.摩尼珠之名。寶網.珍寶之羅網也。羅覆.廣韻曰:「覆.蓋也。敷救反。」案羅覆.猶列蓋矣。
會疏曰:「又無至二十萬里.明道樹體量。一切眾寶下.次明其莊嚴。是正第二十八願成就也。樹量義如上解。興云.一里三百步.故四百萬里.即十二萬由旬。二十萬里者.六千由旬.應不稱其本量。故又有本云二百萬里.蓋是正也。自然合成者.亦明願力所以。月光摩尼等者.梵語摩尼.此翻為寶。探玄記云.摩尼是珠寶通名。月光即寶別名。千手陀羅尼經云月精摩尼。又行願經言月愛珠。此其類也。持海輪寶者.華嚴經云.大海有四種寶珠.能生海中一切眾寶。若無此寶.悉皆滅失。又有四種大寶.能消竭大海無極之水。若無此.則四天下金剛圍山.乃至非非想天.皆悉漂沒。又如大法炬陀羅尼經言.大海水須彌山王等.依威花寶及勝摩尼力得安住。是其類歟。言眾寶之王者.總攝眾寶之中最上寶。種種異變者.色色相映.變出無量異光也。一切莊嚴隨應而現者.如來慈悲善報所現.故應眾機.現大小長短.一寶二寶.乃至眾寶等.無不適意故也。」
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徧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
妙法.梵語曰薩達磨.薩達刺摩。第一最勝之法不可思議.曰妙法。法華玄義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妙法音聲者.謂風吹寶樹.所出之音聲.演無可計量之妙法也。深法忍.甚深之法忍也。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種種淺深差別。耳根.六根之一。對於聲境而生耳識者。即耳官也。苦.梵語豆佉.逼惱身心之謂也。佛地經五曰:「逼惱身心.名苦。」大乘義章二曰:「逼惱名苦。」會疏曰:「微風等者.莊嚴言.每於辰時.香風自起。今不指時節.以此應為正。其聲流布者.如來會言千世界。今不立限量.應依之。其聞下.(案聞其音者.會疏本作其聞音者。)明其益。耳根無垢為清。徹聽眾音云徹。不遭苦患.乃至成佛.離一切耳中身心憂惱也。」
目覩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法緣者.心法緣五塵之境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大乘義章四曰:「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識為意根。大乘以八識中之第七末那識為意根。惱.心所名。小煩惱地法之一。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為惡事而不改.執著至飽.不用他人之諫言.但自懊惱煩悶也。又為二十隨煩惱之一。謂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於意.自懊惱之精神作用也。
會疏曰:「上別舉耳聞益。下別舉見色益。見色聞聲.其益著故。今通明六根益者.明其德不但色聲也。是亦應第四十一願成就也。法緣者.意根所對境。以五識所緣五塵法通為境.故六根各發勝智.故云一切皆得也。(案會疏本.皆得上有一切二字。)問.今此不退.與三忍有何異乎。答.月燈三昧經曰.云何而得名為忍。云何復名為隨順。云何得名不退轉。云何復名為菩薩欣樂自性無我法。以無我想無煩惱。能知諸法悉盡滅。是因緣故名為忍。諸佛所學隨順學。智者如法常修行。知諸佛法無疑惑。是故得名為隨順。若修行時有世魔。現作佛身說是言。佛道難得作聲聞。不肯信受名不退等。例此可知。雖逢障難不退名不退。智行增進名法忍也。是亦第四十七願成就也。」
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音響忍者.就樹林之音聲而悟非有而有之真理也。三法忍之一。柔順忍者.心柔智順.於實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順。堪安住於其位地.故云忍。維摩經法供養品曰:「聞如是法.得柔順忍。」注:「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無生法忍.詳見前注。
淨影疏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淺深差別為三。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
會疏曰:「是則第四十八願成就也。仰惟道場樹者.正是正覺果滿之標幟也。名號者.即是本願成就之實體也。故願以聞名為得忍因。成就以見樹明其相。彼聞名.即道場樹之妙聲。此見樹.即阿彌陀之果德也。以此況彼.聞名得忍.益彌著明也。三忍名義如上解。又大集月藏經七曰.發大乘者.未得柔順忍來.心常猶豫.動轉不定。得順忍已.於大乘中修六婆羅蜜.心不疲倦。又賢劫經二曰.十住本末.從初發心.見者喜悅.莫不發意。從一住起.行菩薩道.布施救窮。乃至篤信三寶.入無極慈.立無蓋哀.具四等心。四等已具.成就五通。五通已成.備悉六度。六度已達.得柔順忍.以逮斯忍.名曰第三。第三音響忍.解一切響.本悉空寂。三界之音.皆虛無實.無一真諦。已了是義.因斯漸入無所從生法忍.悉暢三界皆無根本.五趣無原。了斯慧者.乃逮無所從生法忍.入諸所生.心無所生.猶如虛空.無憎無愛.因便受決。以得受決.致現在定見十方佛。此等經以順忍為初。今經以音響為初。若依華嚴十忍品.及如來興顯經第四等.與今經同。」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往生論曰:「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皷者.而音曲自然。注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皆依於此歟。」滿足願者.希求者總求成就.圓滿具足一切願之本願也。明了願者.謂彌陀之本願非虛設.賴其救濟無間斷.確實明了也。堅固願者.如樹之根株不能拔者云堅。從他物不變原態者云固。謂心願之不變不動也。究竟願者.願心不退而遂成就也。
淨影疏曰:「皆無量壽佛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在威力.故獲三忍。本願力等.由其過去本願之力.故獲三忍。本願是總。餘四是別。滿足願者.願心圓備。明了願者.求心顯著。堅固願者.緣不能壞。究竟願者.終成不退。以此願故.生彼國者悉得三忍。」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輾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
帝王.千字文曰:「乞剎怛哩也.此云帝。囉惹.此云王。」翻譯名義集帝王篇曰:「帝王論云.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力可以鎮萬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遺囑。鶴林之顧命。慮四眾以微弱。恐三寶而變墜。託國之威風。藉王之勢力。故委寄於帝王。仗勅以流通也。」白虎通曰:「德合天地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禮謚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也。皇.何謂也。亦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總。美大之稱也。時質.故總之也。號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故黃金弃於山.珠玉捐於淵.巖居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寥郭.與天地通靈也。號言為帝者.何。帝者諦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音樂者.禮記疏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成音.音和乃成樂。樂者.乃音聲之花實也。謂以金石絲竹.屈曲高下.和樂人心.是名音樂。」
轉輪聖王.略曰轉輪王.又曰輪王。見上轉輪聖帝注。第六天者.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於第六.因而謂為第六天。是欲界之頂上也。伎.通作妓。新譯花嚴經音義曰:「妓樂.渠倚反。切韻稱.妓.女樂也。埤蒼曰.妓.美女也。因以美女為樂.謂之妓樂也。」南山業疏曰:「妓通男女.即奏樂者。金石八音之所奏也。」云輾轉者.如車輪之循環也。
大彌陀經曰:「如世間帝王有百種妓樂音聲.不如遮迦越王諸妓樂音聲好百千億萬倍。如遮迦越王萬種妓樂音聲.尚復不如第二忉利天上諸妓樂一音聲百千億萬倍。如忉利天上萬種妓樂之聲.尚復不如第六天上一音聲好百千億萬倍。如第六天上萬種音樂之聲.尚復不如阿彌陀佛國中七寶樹一音聲好百千億萬倍。」
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法音.說法之音也。十方世界者.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無量無邊.故曰十方世界。會疏曰:「上舉樹聲.今廣明眾樂.故云亦有。憬興云.於虛空.不從樹風而有.故云自然。今謂亦是明願力令然也。無非佛法音聲.故云無非法音。清揚等者.(案清暢.會疏本作清揚。)義寂云.清者清靜.聞者不生濁染心故。揚者宣揚.由能宣揚實相法故。哀者悲哀.聞者能生大悲心故。亮者明亮.由能開發智慧明故。微者微密.其音微密如梵響故。妙者妙善.其音妙善似鸞聲故。和者調和.音韻剋調.宮商和故。雅者雅正.其音雅正.順佛法故。非但於欲界六天中為殊特.亦於十方佛土中最為第一.故云十方等。」
上一节:七寳诸树第十四
下一节:堂舍楼觀第十六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