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首页 >经典学习> 17.道場寶樹第十五

佛說無量壽經箋註17道場寳樹第十五


道場寶樹第十五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月光摩尼.寶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持海輪寶.摩尼珠之名。寶網.珍寶之羅網也。羅覆.廣韻曰:「覆.蓋也。敷救反。」案羅覆.猶列蓋矣。

會疏曰:「又無至二十萬里.明道樹體量。一切眾寶下.次明其莊嚴。是正第二十八願成就也。樹量義如上解。興云.一里三百步.故四百萬里.即十二萬由旬。二十萬里者.六千由旬.應不稱其本量。故又有本云二百萬里.蓋是正也。自然合成者.亦明願力所以。月光摩尼等者.梵語摩尼.此翻為寶。探玄記云.摩尼是珠寶通名。月光即寶別名。千手陀羅尼經云月精摩尼。又行願經言月愛珠。此其類也。持海輪寶者.華嚴經云.大海有四種寶珠.能生海中一切眾寶。若無此寶.悉皆滅失。又有四種大寶.能消竭大海無極之水。若無此.則四天下金剛圍山.乃至非非想天.皆悉漂沒。又如大法炬陀羅尼經言.大海水須彌山王等.依威花寶及勝摩尼力得安住。是其類歟。言眾寶之王者.總攝眾寶之中最上寶。種種異變者.色色相映.變出無量異光也。一切莊嚴隨應而現者.如來慈悲善報所現.故應眾機.現大小長短.一寶二寶.乃至眾寶等.無不適意故也。」

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徧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

妙法.梵語曰薩達磨.薩達刺摩。第一最勝之法不可思議.曰妙法。法華玄義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妙法音聲者.謂風吹寶樹.所出之音聲.演無可計量之妙法也。深法忍.甚深之法忍也。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種種淺深差別。耳根.六根之一。對於聲境而生耳識者。即耳官也。苦.梵語豆佉.逼惱身心之謂也。佛地經五曰:「逼惱身心.名苦。」大乘義章二曰:「逼惱名苦。」會疏曰:「微風等者.莊嚴言.每於辰時.香風自起。今不指時節.以此應為正。其聲流布者.如來會言千世界。今不立限量.應依之。其聞下.(案聞其音者.會疏本作其聞音者。)明其益。耳根無垢為清。徹聽眾音云徹。不遭苦患.乃至成佛.離一切耳中身心憂惱也。」

目覩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法緣者.心法緣五塵之境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大乘義章四曰:「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識為意根。大乘以八識中之第七末那識為意根。惱.心所名。小煩惱地法之一。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為惡事而不改.執著至飽.不用他人之諫言.但自懊惱煩悶也。又為二十隨煩惱之一。謂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於意.自懊惱之精神作用也。

會疏曰:「上別舉耳聞益。下別舉見色益。見色聞聲.其益著故。今通明六根益者.明其德不但色聲也。是亦應第四十一願成就也。法緣者.意根所對境。以五識所緣五塵法通為境.故六根各發勝智.故云一切皆得也。(案會疏本.皆得上有一切二字。)問.今此不退.與三忍有何異乎。答.月燈三昧經曰.云何而得名為忍。云何復名為隨順。云何得名不退轉。云何復名為菩薩欣樂自性無我法。以無我想無煩惱。能知諸法悉盡滅。是因緣故名為忍。諸佛所學隨順學。智者如法常修行。知諸佛法無疑惑。是故得名為隨順。若修行時有世魔。現作佛身說是言。佛道難得作聲聞。不肯信受名不退等。例此可知。雖逢障難不退名不退。智行增進名法忍也。是亦第四十七願成就也。」

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音響忍者.就樹林之音聲而悟非有而有之真理也。三法忍之一。柔順忍者.心柔智順.於實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順。堪安住於其位地.故云忍。維摩經法供養品曰:「聞如是法.得柔順忍。」注:「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無生法忍.詳見前注。

淨影疏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淺深差別為三。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

會疏曰:「是則第四十八願成就也。仰惟道場樹者.正是正覺果滿之標幟也。名號者.即是本願成就之實體也。故願以聞名為得忍因。成就以見樹明其相。彼聞名.即道場樹之妙聲。此見樹.即阿彌陀之果德也。以此況彼.聞名得忍.益彌著明也。三忍名義如上解。又大集月藏經七曰.發大乘者.未得柔順忍來.心常猶豫.動轉不定。得順忍已.於大乘中修六婆羅蜜.心不疲倦。又賢劫經二曰.十住本末.從初發心.見者喜悅.莫不發意。從一住起.行菩薩道.布施救窮。乃至篤信三寶.入無極慈.立無蓋哀.具四等心。四等已具.成就五通。五通已成.備悉六度。六度已達.得柔順忍.以逮斯忍.名曰第三。第三音響忍.解一切響.本悉空寂。三界之音.皆虛無實.無一真諦。已了是義.因斯漸入無所從生法忍.悉暢三界皆無根本.五趣無原。了斯慧者.乃逮無所從生法忍.入諸所生.心無所生.猶如虛空.無憎無愛.因便受決。以得受決.致現在定見十方佛。此等經以順忍為初。今經以音響為初。若依華嚴十忍品.及如來興顯經第四等.與今經同。」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往生論曰:「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者.而音曲自然。注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皆依於此歟。」滿足願者.希求者總求成就.圓滿具足一切願之本願也。明了願者.謂彌陀之本願非虛設.賴其救濟無間斷.確實明了也。堅固願者.如樹之根株不能拔者云堅。從他物不變原態者云固。謂心願之不變不動也。究竟願者.願心不退而遂成就也。

淨影疏曰:「皆無量壽佛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在威力.故獲三忍。本願力等.由其過去本願之力.故獲三忍。本願是總。餘四是別。滿足願者.願心圓備。明了願者.求心顯著。堅固願者.緣不能壞。究竟願者.終成不退。以此願故.生彼國者悉得三忍。」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輾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

帝王.千字文曰:「乞剎怛哩也.此云帝。囉惹.此云王。」翻譯名義集帝王篇曰:「帝王論云.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力可以鎮萬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遺囑。鶴林之顧命。慮四眾以微弱。恐三寶而變墜。託國之威風。藉王之勢力。故委寄於帝王。仗勅以流通也。」白虎通曰:「德合天地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禮謚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也。皇.何謂也。亦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總。美大之稱也。時質.故總之也。號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故黃金於山.珠玉捐於淵.巖居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寥郭.與天地通靈也。號言為帝者.何。帝者諦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音樂者.禮記疏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成音.音和乃成樂。樂者.乃音聲之花實也。謂以金石絲竹.屈曲高下.和樂人心.是名音樂。」

轉輪聖王.略曰轉輪王.又曰輪王。見上轉輪聖帝注。第六天者.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於第六.因而謂為第六天。是欲界之頂上也。伎.通作妓。新譯花嚴經音義曰:「妓樂.渠倚反。切韻稱.妓.女樂也。埤蒼曰.妓.美女也。因以美女為樂.謂之妓樂也。」南山業疏曰:「妓通男女.即奏樂者。金石八音之所奏也。」云輾轉者.如車輪之循環也。

大彌陀經曰:「如世間帝王有百種妓樂音聲.不如遮迦越王諸妓樂音聲好百千億萬倍。如遮迦越王萬種妓樂音聲.尚復不如第二忉利天上諸妓樂一音聲百千億萬倍。如忉利天上萬種妓樂之聲.尚復不如第六天上一音聲好百千億萬倍。如第六天上萬種音樂之聲.尚復不如阿彌陀佛國中七寶樹一音聲好百千億萬倍。」

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法音.說法之音也。十方世界者.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無量無邊.故曰十方世界。會疏曰:「上舉樹聲.今廣明眾樂.故云亦有。憬興云.於虛空.不從樹風而有.故云自然。今謂亦是明願力令然也。無非佛法音聲.故云無非法音。清揚等者.(案清暢.會疏本作清揚。)義寂云.清者清靜.聞者不生濁染心故。揚者宣揚.由能宣揚實相法故。哀者悲哀.聞者能生大悲心故。亮者明亮.由能開發智慧明故。微者微密.其音微密如梵響故。妙者妙善.其音妙善似鸞聲故。和者調和.音韻剋調.宮商和故。雅者雅正.其音雅正.順佛法故。非但於欲界六天中為殊特.亦於十方佛土中最為第一.故云十方等。」


上一节:七寳诸树第十四

下一节:堂舍楼觀第十六

回目录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