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首页 >经典学习> 10.積植德行第八

佛說無量壽經箋註10→積植德行第八


積植德行第八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

諸天.見前注。魔梵者.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與色界之梵天王也。法華嘉祥疏曰:「欲天主為魔。色天主為梵。」俱舍光記三曰:「魔謂他化自在天魔。梵謂梵王。」龍.梵語那伽。長身.無足.蛇屬之長也。八部眾之一。有神力。變化雲雨。智度論曰:「那伽.秦言龍。」梵語雜名曰:「龍.梵名曩。」善見論十七曰:「龍者.長身無足。」慈雲之天竺別集上曰:「天龍一鱗蟲耳。得一渧之水.散六虛以為洪流。」輔行四曰:「龍得小水以降大雨。」五不思議之中有龍之不思議。孔雀王經.大雲經等.說諸龍王之護持佛法。神.有靈妙不測之德者之通稱。通名八部眾。天神乃至阿修羅等。

八部眾者.有二說。一為舍利弗問經之說.通常用之。一天眾。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禪天.無色界之四空處天也。身具光明.故名為天。又自然之果報殊妙.故名為天。二龍眾。為畜類.水屬之王也。如法華經之聽眾.列八大龍王。三夜叉。新云藥叉。飛行空中之鬼神也。四乾闥婆。譯作香陰。陰者.五陰之色身也。彼五陰唯嗅香臭而長養.故名香陰。帝釋天之樂神也。法華經之聽眾.列四乾闥婆。五阿修羅。舊作無酒.新作非天。又作無端正。此果報雖類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醜惡.故云無端正。彼之果報.有美女而無酒.故云無酒。常與帝釋戰鬥之神也。六迦樓羅。譯作金翅鳥。兩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萬里.撮龍為食。七緊那羅。譯作非人.新譯作歌神。似人而頭上有角.故云人非人。為帝釋天之樂神.故云歌神。帝釋有二種之樂神。前之乾闥婆為奏俗樂者.此則為奏法樂者之天神也。八摩羅迦。譯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龍也。見名義集二。此八部總為以人眼不能見者.故謂之冥眾八部。八部中天龍之神驗殊勝.故曰天龍八部.又名龍神八部。

會疏曰:「其佛者.即世饒王。諸天等.舉時會列眾。魔.逆發佛化。梵.勸請之首。逆順相會.聖化維揚.故列之。即諸天攝。亦可魔.欲界主。梵.色界主。故別舉之.總括諸天。龍謂難陀.跋難陀等諸龍。神謂密迹等鬼神。即八部攝。總別兼舉.故言天龍八部.猶如言四禪八定。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為八部。部即部伍.部署之義。大眾者.菩薩聲聞四部眾也。」

發斯宏誓.建此願已。

宏誓又作弘誓。具曰弘誓願。謂佛菩薩弘大之誓也。法華經普門品曰:「弘誓深如海。」文句十下釋之曰:「弘.廣也。廣制要心.故言弘誓。」輔行一之三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法界次第下之上曰:「廣普之緣.謂之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云願也。」會疏曰:「斯弘誓者.總指上六八三誓等。建此願者.躡上起後之辭。」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向.昔也。專志者.謂專意於一事而心不外鶩也。會疏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故言一向專志。不思議之土.故言妙土。妙土.所莊嚴。因行.能莊嚴。以萬行嚴出剎土.是謂莊嚴妙土也。」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

開.說文:「張也。」廓.廣韻:「空也.大也.虛也。」會疏曰:「菩薩.能修人。佛國.其所修當來成佛所居。故云所修佛國。恢廓.(案開廓.會疏本作恢廓。淨影疏本.正文作開廓.疏文亦作恢廓。)空闊貌。即廣大相。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謂恢廓。肇公曰.佛土者.即眾生之影響耳。故隨所化眾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廣狹也。是以或以四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為一國者也。今菩薩以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善惡凡聖為所化.豈以牛跡容大海乎。故所修土.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十方眾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數無限.畢竟如太虛空。」淨影疏曰:「所修佛國.恢廓廣大.明土廣也。」

超勝獨妙。

妙.梵語曰曼乳.薩.蘇。不可思議之義。絕待之義。無比之義也。法華玄義一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法華遊意曰:「妙是精微深遠之稱。」大日經疏一曰:「妙名更無等比。更無過上義。」法華玄贊一曰:「薩者.正妙之義。」梵語雜名曰:「妙.曼乳。」秘藏記末曰:「蘇者.妙也。」慧遠疏曰:「超勝獨妙.明土勝也。」

會疏曰:「超勝獨妙者.明非特廣大.其中莊嚴之事.身土依正.皆悉第一無比.超諸佛剎.最為精.故謂超勝。唯此一土.最不思議.故言獨妙。謂法報應化.所出本國故。佛身光壽.超過諸佛故。名號利益.獨出難思故。令五乘齊入報土故。二乘根缺女人類.頓轉一乘故。往生正因.易修易獲故。生後得果.太頓太高故。是故稱獨妙也。」

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建立.設法門也。常.玉篇:「恆也。然.如是也。」衰.類篇:「浸微也。」韻會:「衰.弱也。」變.說文:「更也。」小爾雅:「變.易也。」建立常然.無衰無變者.謂一設立恆常如是.無有衰微而變易也。會疏曰:「仁王疏曰.初起曰建。終成為立。今謂從佛佛平等.淨土中新搆出別願.不共妙土.是謂初起。兆載功終.十劫遂成.是為終成。一立古今然.故稱常然。久而如初.故言無衰。無有改易.故言無變。釋言.極樂無為涅槃界。又言.無衰無變湛然常。此義也。」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兆載.數法名也。慧琳音義曰:「黃帝九章算法.數有一十五等。所謂一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此當第七及第十五數名也。義寂述義曰:「兆即當於六十數中第七頞底洛叉。載即當於第十二那由他。法花經云.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偈云.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故知載當那庾他也。」兆載永劫者.謂歷兆載之劫數.故云永。極長之一時期.謂之劫。梵語也。德行者.所成之善謂為德。能成之道謂為行。即功德與行法也。又具足功德之行法也。三學六度是也。仁王經上曰:「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

會疏曰:「名義集曰.算經黃帝為數法.有十等。億兆京秭垓壤溝澗正載。風俗通曰.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溝.溝生澗.澗生正.正生載。載.地不載也。今寄極數.標無量劫.實不可量.故云不可思議。行謂行業。三業所作。德謂福德。行之所感也。非人天二乘事.故云菩薩。德行難思.故云無量。非朝夕所得.故云積植。」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欲覺瞋覺害覺.名三惡覺。涅槃經曰:「一切凡夫雖善護身心.猶故生於三種惡覺.」是也。瞋覺又名恚覺。三藏法數釋三惡覺曰:「一欲覺。欲即貪欲。謂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塵過患.而於順情之境.種種貪求而生惡覺.故名欲覺。二恚覺。恚即瞋恚。謂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塵過患.而於違情之境.種種忿怒而生惡覺.故名恚覺。三害覺。謂一切凡夫之人.常為覺觀怨賊之所侵害.故名害覺。」欲想瞋想害想.謂之三惡想。又曰三想。欲想.起貪欲之思想也。瞋想.起瞋恚之思想也。害想.起害人之思想也。

淨影疏曰:「覺有八種.如地持說。一是欲覺.思財思色。二是瞋覺.亦名恚覺.思欲瞋他。三者害覺.亦名惱覺.於他人所.念欲加害。四者親覺.追憶親緣。五國土覺.念世安危。六不死覺.謂身不死.廣集資生。七族姓覺.念氏族高下。八輕誣覺.念陵他人。此八種.初三過重.為是偏舉。又曰.不起欲想.名離欲覺。不起瞋想.名離瞋覺。不起害想.名離害覺。亦可前言不生三覺.就始彰離。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據終明離。未對境界.預起邪思.名之為覺。對緣生心.說為三想。此皆離之。」

會疏曰:「依郁迦羅越問經.并十住毘婆沙.菩薩行布施時.對治此三想。彼經曰.若見乞者.當起三念。何等為三。一善知識想。二令得佛道想。三令後世大富想。又有三想。一離欲想。二修慈想。三無癡想。今所說.即後三想也。謂菩薩因來求者令三毒折薄.捨所施物.生離欲想。於求者與樂因緣.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是布施回向無上道.則癡心薄.是名不癡想。又見來求者生眷屬想.故不生害覺也。然此三想.亦於自妻子常應生起。所以彼曰.於妻子起三想者.菩薩於妻所.應生三三想。妻是無常想.失想.壞想。又有三想。是戲笑伴.非後世伴。是共食伴.非受業果報伴。是樂時伴.非苦時伴。又有三想。是不淨想.臭穢想.可厭想。乃至又有三想。欲覺處想.瞋覺處想.惱覺處想等。又於子應生三想。一於我為賊.佛說等慈.令破不等.愛心偏多故。二為賊害.因是子故.破諸善根.遮正智命。三我因是子.逆道中行.不行順道。乃至應作是念.子從餘處來.我亦從餘處來。子至異處.我去異處。我不知彼去處.彼不知我去處。彼不知我來處.我不知彼來處。是子非我所有.何為無故橫生愛縛等。(已上抄要)然則菩薩於己妻子.生此三想.勤起厭離.於來求者遠離此想.專行布施.故云不生等。覺謂覺知.令心遽.麤心而轉。想謂思想.細念分別之義。」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不著.謂不貪著也。色聲香味觸法者.六塵之境也。三藏法數二十八釋六塵曰:「一色塵.謂青黃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塵。二聲塵.謂絲竹環佩之聲.及男女歌詠聲等.是名聲塵。三香塵.謂栴檀沉水飲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塵。四味塵.謂種種飲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塵。五觸塵.觸即著也。謂男女身分柔細滑.及妙衣上服等.是名觸塵。六法塵.謂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是名法塵。」

會疏曰:「色聲等.則六塵境。色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高眉.丹唇皓齒.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種種妙色等.是如熱金丸.若也執之.決定燒手。聲謂絲竹環佩之聲.及男女歌詠聲等.是如毒.聞之則死。香謂男女身香.及世間飲食香等.是如龍氣.嗅之必病。味謂種種飲食肴膳美味等.是如沸蜜.湯舌必爛。觸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等.是如師子.近必被齧。法謂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是如惡賊窟殺人。菩薩持戒清淨.則不著之。」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

忍力.忍辱之力也。法華經序品曰:「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眾苦.諸苦難也。智度論十一曰:「人身無常。眾苦之藪。」淨影疏曰:「忍力成就不計眾苦.能忍違緣.故離三覺不起三想。」

會疏曰:「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為有力大人。然忍辱正治瞋恚.通斷三毒。寶雲經於菩薩所修法.各說十法。中說忍言.菩薩有十法.能淨於忍。何等為十。內忍.外忍.法忍.隨佛教忍.無方所忍.修處處忍.非所為忍.不逼惱忍.悲心忍.誓願忍也。

云何名菩薩內忍。菩薩饑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為苦惱.是名內忍。

云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尚阿闍黎師徒同學.或聞毀佛法僧.有如是種種毀呰。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

云何名菩薩法忍。佛於諸經說微妙義.諸法寂靜.諸法寂滅如涅槃相.不驚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是故菩薩勤求諮問讀誦.是名法忍。

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菩薩瞋惱毒心起時.作是思惟.此身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起。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亦不見從因緣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心.即便減少.是名隨佛教忍。

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或有夜忍晝不忍.或晝忍夜不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菩薩不爾。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無方所忍。

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有人於父母師長夫妻男女大小內外如是中生忍.餘則不忍。菩薩忍者.則不如是。如父母邊生忍.旃陀羅邊生忍.是名修處處忍。

云何名菩薩非所為忍。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故生忍.菩薩常修於忍.是名菩薩非所為忍。

云何名菩薩不逼惱忍。若瞋因緣.煩惱未起.不名為忍。若遇瞋因緣時.拳打刀杖.手腳蹴蹋.惡口罵詈.於如是中.心不動者.則名為忍。菩薩若有人來起發瞋恚亦忍.不起發瞋恚亦忍.是名菩薩不逼惱忍。

云何名菩薩悲心忍。爾時菩薩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業.為苦眾生而作其主。是苦眾生.若來罵辱觸惱之時.菩薩不以我是主故.而生瞋恚。如是眾生.我當拔濟.常為擁護.云何而得生於瞋惱。是故我今悲心憐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薩悲心忍。

云何名菩薩誓願忍。菩薩作是念.我先於諸佛前.曾作師子吼.發誓願言。我當成佛.於一切生死淤泥中.為拔諸苦眾生。我今欲拔.不應瞋恚而惱於彼。若我不忍.尚不自度.況利眾生等。(已上抄要)

亦有安受苦忍.耐怨害忍.對察法忍等。法藏菩薩滿足諸忍.故云忍力成就。不計眾苦者.計謂執計。達一切諸苦.畢竟不可得故.於內外等苦境能忍.不生憎恨。」

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者.不多求曰少欲。少不懊惱曰知足。法華經勸發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涅槃經曰:「獅子吼菩薩問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別。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法位曰:「於未來不多求.名少欲。於現在希望滿.名知足。謂忍力成就.故能於現未法不生貪求也。」遺教經曰:「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淨影疏曰:「少欲知足.能忍順緣.故離色聲香味觸等。」

無染恚癡。

染恚癡.又曰婬怒癡.貪瞋癡。染者貪欲.恚者瞋恚.癡者愚癡。即三毒之煩惱也。淨影疏曰:「染猶貪也。」會疏曰:「染恚癡.即是貪瞋癡也。菩薩忍力成就.故自不生三毒也。」

三昧常寂。

常寂者.真體離無滅之相謂之常。絕煩惱之相謂之寂。唯識述記一本曰:「不生不滅.絕名相於常寂之津。」會疏曰:「寶雲經曰.菩薩復有十法.名具禪波羅蜜。何等為十。多集福德.深厭諸惡.能勤精進.具於多聞.不顛倒解.解法向法.利根聰明.有純善心.能解定智.不著禪相。遺教經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修禪定。今菩薩具足此等諸德.故云三昧常寂。」淨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

智慧無礙。

會疏曰:「寶雲經曰.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智慧滿足。何等為十。具無我善.善解業報.善知有為法.善解生死相續不絕.善解生死出要之法.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善解摩訶衍.善解遮魔業智慧.不顛倒智慧.無礙智慧。遺教經曰.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今菩薩能成滿一切勝智.照諸法無有礙.故云智慧無礙。」淨影疏曰:「智慧無礙.觀行深也。」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虛偽.虛妄而不真實也。楞伽經三曰:「無垢虛偽妄想習氣。」諂曲.玉篇曰:「諂.佞也。曲.枉也.不直也。」翻譯名義集曰:「奢陁.此云諂曲。罔冒他故.矯說異義.曲順時人。」十住毘婆沙曰:「諂者.心佞媚。曲者.身行業現有所作。又云在家出家菩薩.應遠離四諂曲法。」維摩經佛國品曰:「直心是菩薩淨土。」注:「肇曰.土無洿曲.乃出於心直.故云直心是菩薩淨土也。乃至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也。」會疏曰:「虛謂虛妄.非真實。偽謂詐偽.假現實相。諂曲者.希他意而道其言曰諂。其心邪曲.是曰曲。通世出世間不正直之心也。今菩薩無虛偽諂曲之心.有正直誠實之心.故云無有等。」淨影疏曰:「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明離心過。」

和顏愛語.先意承問。

和顏.柔和之顏色也。愛語.四攝法之一。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附我受道也。會疏曰:「內離妄染.故外常溫良.故云和顏。勝天王般若經曰.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曾無嚬蹙。所以然者.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內無恨結。愛語者.能隨順眾生.善言慰喻.聞者愛樂其語。故勝天王言.下聲細語軟美之言.順彼意語故。先意承問者.禮記曰.君子之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孔穎達云.先意.謂父母將欲發意.孝子預前達知父母之意而為之.是先意也。承志.謂父母已有志.己當奉承而行之。菩薩於一切眾生為父母想。親近師僧。多聞寡聞.有知無知.持戒破戒.但生佛想。故先意承問也。」淨影疏曰:「言和顏者.明離身過。愛語先問.明離口過。」

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勇猛精進.勇猛進修難行也。法華經序品曰:「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倦.廣韻:「疲也.厭也。」會疏曰:「無雜謂精。無怠為進。假令身止阿鼻獄中.確固不撓.故謂勇猛。斯乃剋成發願於彼.力精所欲之發心也。如彼功德吉王子時.七萬歲中不睡等。十住毘婆沙曰.一切菩薩發十大願。謂眾生都盡滅.我願便應息。如是世性.虛空性.法性.涅槃.佛生性.諸佛智性.一切眾生.心所緣.諸佛行處智.世間法智轉.是名十究竟。是十事實不盡.我是福德善根亦不盡不息.故云志願無倦。」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羣生。

惠利.如言惠施.以利濟他也。會疏曰:「肇公曰.乘八萬行兼載天下.不遺一人。大乘心也。大乘法.名為清白。純一無雜。清淨無垢。故以之惠施.以之利濟.故云以惠利羣生。」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恭敬者.謙退云恭。推尊其德云敬。法華經嘉祥疏二曰:「謙遜畏難為恭。推其智德為敬。」釋氏要覽中曰:「四分律云。汝等比丘。於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三寶者.一切之佛陀.佛寶也。佛陀所說之教法.法寶也。隨其教法而修業者.僧寶也。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也。寶性論三.舉所以名寶者有六義。「偈言。真寶世希有。明淨及勢力。能莊嚴世間。最上不變等。」觀無量壽經曰:「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奉事.見前奉侍注。師.梵語烏波也。教以道者之通稱也。禮記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若出家律中分得戒師與受業師之二。釋氏要覽上曰:「師有二種。一親教師.即是依之出家。二依止師.即是依之稟受三學。」長者.行輩尊者也。如長上.長老。又齒高也。孟子曰:「鄉人長於伯兄一歲。」

會疏曰:「佛法僧三.於世間希有義.離垢義.勢力義.莊嚴義.最勝義.不改義.故名為寶。恭敬三寶.欽仰其德也。師者.授道解惑所以。長者.德勝臘高之類。若約出世.和尚闍黎之類。若約世俗.教仁義禮節等.名師。伯叔君兄等.名長。此中含攝孝養父母之句。師者.出世大本。父母.世間福田。菩薩必須恭敬奉侍故。」

以大莊嚴.具足眾行。

會疏曰:「大莊嚴者.通指菩薩萬行.能莊嚴身土依正故。如大集經第十五.列二十種莊嚴曰.以自莊嚴已.能乘大乘。又如寶篋經.菩薩大莊嚴有三十二。菩薩攝取無量生死.發大莊嚴.如夢空性故。菩薩滅度無量眾生.發大莊嚴.無我想故。乃至知諸法性無生.得不退轉地.莊嚴道場.是名大莊嚴。彼經設譬言.如大健夫.以諸鎧杖善自莊嚴.執持利刀。又如十住毗婆沙.得菩提.說十事莊嚴。是等總名大莊嚴。故言具足眾行也。」淨影疏曰:「以大嚴者.謂以福智二種莊嚴而自嚴也。具眾行者.具檀等一切行也。」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會疏曰:「勵行於佛體.而讓功於無善凡夫。故菩薩功德成就.一一回施十方三世一切羣生.為彼功果.所以云令諸等。」淨影疏曰:「以行教他.故令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空.無相.無願.是三三昧名。見上注。無作無起者.無作.心無造作之念也。無因生果.名為無起。又作無生。觀法如化者.觀諸法如幻化也。大品經一曰:「解了諸法.如幻如化。」

會疏曰:「住空等.是菩薩所住三三昧。其義如上解。是亦能觀。無作無起等.所觀法也。無作者.生死涅槃無造作者故。無起者.推求自他共無因.實無從所生故。是則空諦。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諸法。是則假諦。如化者.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是則中諦也。觀之字.即三觀也。蓋夫三諦三觀者.萬行之要樞.菩薩之肝腑。法藏菩薩常住三三昧.觀三諦理而不取寂滅.能教化眾生.故云住空等。」

淨影疏曰:「人法無性.名之為空。假人假法.相亦不有.名為無相。於此二中.無有希求願樂之心.名為無願。又離妄想.亦名無願。於此之中.無果可為.名為無作。故維摩云.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故知無作約果以論。於前三中.無因可生.名為無起。故維摩云.雖行無起而起善行。故知無起約因以說。於此理法證會.名為觀法如化。」

遠離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麤言.麤惡之言。涅槃經二十曰:「麤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是故我今者。歸依於世尊。」自害害彼.即自損損他意。般舟讚曰:「縱此貪瞋火.自損損他。」羣疑論曰:「毀其正見.自損損他。」善語.美善之語也。自利利人.與自利利他同。聲聞緣覺之行為自利.諸佛菩薩之行為自利利他。遺教經曰:「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人我兼利.猶自他兼利也。止觀五上曰:「自匠匠他。兼利具足。」會疏曰:「麤言者.則麤惡之言.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也。善語飜之。正法念經曰.甘露及毒藥。皆在人舌中。實語謂甘露。妄語則謂毒。妄語不自利。亦不益他人。故言自害等。又麤語有自害不害他.如外道罵辱世尊.猶如仰唾於空。亦有自他俱害.如念經說.自招拔舌報.令他係厄難。如握火而投人.自他共燒。又善語有自利不利人.如燭處念誦。亦有利人不自利.如不淨說法。亦有人我兼利.如菩薩弘化。」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

財色.財寶與女色也。四十二章經曰:「財色施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淨心誡觀法上曰:「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會疏曰:「棄國等.明自絕離世塵。財謂財寶。色謂色欲。」

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

六波羅蜜者.菩薩之大行.謂為波羅蜜。有六種。一檀波羅蜜。檀者檀那之略。譯曰布施。財施.無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羅波羅蜜。尸羅.譯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羅蜜。羼提.譯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等.及非情寒熱飢渴等之大行也。四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譯曰精進。精勵身心.進修前後之五波羅蜜也。五禪波羅蜜。禪者禪那之略。譯思惟修。新曰靜慮。又名三昧.譯曰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亂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禪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別。六般若波羅蜜。般若.譯曰智慧。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也。菩薩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稱六波羅蜜。見法界次第下之上。教人令行者.謂菩薩自修行此六法.教人亦行之.結自他二利之行也。

無央數劫積功累德。

會疏曰:「破惡勳謂功。生善用謂德。無央數.則超異常途。」

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淨影疏曰:「在猶任也。」寶藏.累積珍寶之庫藏也。妙法能濟眾生之苦厄.故以為喻。法華經信解品曰:「今此寶藏自然而至。」發應.廣韻曰:「發.起也。方伐反。」經音義云:「應.如響應聲也。」麻果云:「相感應也。」會疏曰:「菩薩於多劫積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寶藏涌出應其德。」

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會疏曰:「以道授他為教。轉惡成善為化。引導眾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

或為長者居士.

長者.梵語曰疑叻賀鉢底。積財具德者之通稱。如須達長者等。法華玄贊十曰:「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維摩經音義云:「長者.案天竺國俗.多以商賈為業。遊方履險.不憚艱辛。彌積年歲.必獲珍異。上者奉王.餘皆入己。財盈一億.德行又高.便稱長者。為王輔佐。彼土數法.萬萬為一億也。」新譯花嚴經音義云:「長者.風俗通云.春秋之末.鄭有賢人著書一篇.號鄭長者。謂年長德艾.事長於人.以之為長者故也。」

居士.梵語曰迦羅越。居財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注維摩經一:「什曰。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天台觀音義疏曰:「居士者。多積賄貨。居業豐盈。以此為名也。」發真鈔曰:「居士者.外國居財一億.稱下居士。乃至百億.名上居士。」慧遠維摩經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種。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財一億.故名居士。」法華玄贊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十誦律六曰:「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餘在家白衣.是名居士。」會疏曰:「姓貴位高.大富年耆.是名長者。多積財寶.深歸佛乘.居家豐盈.名居士。」

豪姓尊貴。

會疏曰:「豪姓者.婆羅門於四姓中最豪英故。尊貴者.是宰官。羽儀朝野.官領百姓故。」

或為剎利國君.

剎利.具云剎帝利。印度四姓之第二。譯言田主。王種也。西域記二曰:「二曰剎帝利。王種也。舊曰剎利.略也。」智度論三十二曰:「剎利者.王及大臣也。」翻譯名義集云:「剎帝利.肇曰.王種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轉食自然粳米。後人情漸偽.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處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為名。為其尊貴自在.強暴快意.不能忍和也。什曰.梵音中含二義。一言忍辱。二言能瞋。言此人有大力勢.能大瞋恚.忍受苦痛.剛強難伏.因以為姓。」國君者.一國之主。如諸侯。周禮曰:「國君夫人世子過市。鄭玄曰.謂諸侯及夫人世子過其國市。又曰.諸侯謂王及王子弟封於畿內者也。」

轉輪聖帝。

梵.斫迦羅伐辣底曷羅闍.又作遮迦越羅。此云轉輪聖王.轉輪聖帝.轉輪王.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又飛行空中.故曰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至二萬歲以上.則出世。在減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時乃出世。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如其次第領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輪王為四洲.銀輪王為東西南之三洲.銅輪王為東南之二洲.鐵輪為南閻浮提之一洲也。

十住斷結經音義云:「遮迦越羅.此譯云轉輪聖王。正言斫迦羅伐剌底.此云轉輪王。順此方語。」翻譯名義集云:「斫迦羅伐辣底曷羅闍.或遮迦越羅.此云轉輪王。俱舍云.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中.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故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契經云.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奮戈始定。」會疏曰:「轉輪王者.四洲之主.由輪旋轉.威伏一切故。」

或為六欲天主.

欲界有六重之天.謂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國.廣目.增長.多聞之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譯言三十三天。帝釋天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從天數而名三十三天。三夜摩天.譯言時分。彼天時時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譯言喜足。於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故名。五樂變化天.於五欲之境.自樂變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於五欲之境.使他自在變化.故名。此中四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上.故謂之地居天。兜率天已上.住在空中.故謂空居天。見智度論九.俱舍論八。

乃至梵王。

梵王.大梵天王之異稱也。又總稱色界之諸天。法華經方便品曰:「諸梵王及諸天帝釋。」毘奈耶雜事二十曰:「梵王捧傘。天帝持拂。」會疏曰:「梵王.色界之主.無色無形質故。」

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

四事.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也。或房舍.衣服.飲食.湯藥也。法華經安樂行品曰:「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盂蘭盆經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養三尊。」會疏曰:「身業歸敬名供養。意口信伏為恭敬。」

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盋羅華。

與鉢同。優鉢羅.又作烏鉢羅.漚鉢羅.優鉢剌。花名。譯曰青蓮花.黛花.紅蓮花。慧苑音義上曰:「優鉢羅.具正云尼羅烏鉢羅。尼羅者.此云青。烏鉢羅者.花號也。其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佛眼似之。經多為喻。其花莖似藕.稍有刺也。」玄應音義三曰:「優鉢剌.又作漚鉢羅。此譯云黛花也。」法華玄贊一曰:「優鉢羅者。此云紅蓮花。」大日經疏十五曰:「優鉢羅花。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如泥盧鉢羅花。」會疏曰:「芬馥為香。清淨為潔。優鉢羅.此云青蓮華。是則遠離麤言.修習善語之華報也。」

身諸毛孔出栴檀香。

毛孔.身上之毛穴也。栴檀.具名栴檀娜。香木名。譯曰與樂。出自南印度摩羅耶山.其山形似牛頭.故名牛頭栴檀。慧苑音義上曰:「栴檀.此云與樂。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身安之藥.故名與樂。」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栴彈那。或作栴檀那。此外國香木也。有赤白紫等諸種。」會疏曰:「毛孔出香.持戒禪定之所感也。」

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容色猶儀貌也。會疏曰:「容色端正.忍力精進.和顏愛語之所感也。」相好.就佛之身體而言。微妙之相狀.可了別者.是謂之相。細相之可愛樂者.謂之好。相者大相。好者更為莊嚴大相之小相也。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則相有三十二.好有八十。就報身而言.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之相與好。

觀無量壽經曰:「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法界次第下曰:「相好乃同是色法。皆為莊嚴顯發佛身。但相總而好別。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辨好也。」輔行六曰:「相.大莊嚴身。好.小莊嚴身。若說大者則說小。」智度論二十九曰:「若須八十隨形好.何不皆名為相.而別為好。答曰.相.大嚴身。若說大則已攝小。復次相麤而好細。眾生見佛則具相。好則難見故。又相者餘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別說。」大乘義章二十末曰:「福狀外彰.名之為相。又表內德.亦名為相。姿媚可愛.愜悅人情.說之為好。」莊嚴經曰:「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

華香.華與香也。供養佛者。繒蓋.張帛為蓋也。幢幡.皆為旌旗之屬。梵語c縛若.譯曰幢。梵語波吒迦.譯曰幡。竿柱高秀.頭安寶珠.以種種之綵帛莊嚴之者曰幢。長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瑜祇經拾古鈔上曰:「幡者.懸於龍頭之幢也。旗竿頭安寶珠云幢旗。幡竿頭置龍頭云金剛幡也。」如來會曰:「諸寶香華.幢幡繒蓋.衣服飲食湯藥.及諸伏藏珍玩所須.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

如是等事.超諸天人。

會疏曰:「因行既滿.功德悉備.故云超諸天人。」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會疏曰:「今言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成就世自在王之果故也。言一切法者.即四十八願之法也。謂莊嚴淨土法.攝取眾生法.莊嚴法身法等也。」

彭際清曰.右明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眾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眾生.經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入不可說不可說恒河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無量故。如是嚴淨無量佛土.度脫無量眾生.而實無佛土可嚴.亦無眾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故云.以大莊嚴具足眾行。又云.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斯則悲智雙融。理事無礙。故能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一向出生菩薩經.佛言.我念過去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號寶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將入涅槃.為眾廣說法本陀羅尼。時有輪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彼如來聞是法本。即於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未曾睡眠。亦不偃側。端坐一處。不貪財寶.及以王位。不樂自身。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諸佛說法.盡能聞持修習。厭家薙髮而作沙門。作已.復於九萬歲中修習此陀羅尼。復為眾生分別顯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百千那由他眾生.得發道心。積功累德.至不退地。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豈異人乎。即阿彌陀如來是也。此明法藏所修本行.足與經文互證。一生尚爾.多生可知。一劫尚爾.多劫可知。


上一节:佛前发愿第七

下一节:法藏成佛第九

回目录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