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眾等第二
與大比丘眾.
會疏曰:「佛身兼眾.故名為與。內有大德.外現大用.耆年高邁.威儀堂堂.周匝法王.如四大海繞須彌山.故稱大。比丘或云苾芻.此翻乞士。乞食資身.乞法練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惡。稟戒破業.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名應供.殺賊.無生。梵.僧伽.此翻為眾.四人已上.秉御一切滅惡生善羯磨.總該凡聖.通收理事.故云眾也。是眾成就也.」慧遠疏曰:「以身兼彼.稱之為與。大者.梵名摩訶。曠備高德.過餘近學.故名為大。比丘.此翻有五。一名怖魔。初出家時.發心廣大.令魔戰怯.故曰怖魔。二名乞士。既出家已.無所貯畜.乞求自活.故曰乞士。三名淨命。於乞求時.正命乞求.離於邪命.故曰淨命。四名淨持戒。既出家已.精持禁戒.無所毀犯.名淨持戒。五名破惡。以持戒故.離犯戒過.故曰破惡。人多名眾。」
萬二千人俱。
會疏曰:「萬二千人者.則標其數。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今經與法華標萬二千人.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慧遠疏曰:「共集稱俱。」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一切.該羅事物之稱。玄應音義曰:「說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義。」史記曰:「臣觀諸侯王邸第百餘。皆高祖一切功臣。索隱曰.此一切猶一例。同時也。非如他一切。訓權時也。」勝鬘寶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該羅之名。」法苑珠林二十八曰:「一以普及為言。切以盡際為語。」大聖.以名高位之菩薩。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聖者。以究阿羅漢.故名大聖。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祕菩薩之行.故名大聖。」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此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別。法華經序品曰:「此瑞神通之相。」大乘義章二十本曰:「神通者.就名彰名。所為神異.目之為神。作用無擁.謂之為通。」考工記云:「匠人達川谷。達.猶至也。」孔注論語曰:「達謂通於物理也。」慧遠疏曰:「舉一例餘.故云一切。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一德勝名大。會正為聖。所為神異.故名曰神。無壅曰通。於神通中解了畢竟.亦名已達。」
其名曰尊者了本際。
廣韻曰:「尊.祖昆反.重也.貴也.敬也.君父之稱也。」禮記曰:「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是也。今案.尊者貴重之稱也。曲禮曰:「長者。鄭玄曰.尊者也。」梵語阿梨耶。譯作聖者.尊者。謂智德具尊者。羅漢之尊稱。資持記下三曰:「尊者。臘高德重。為人所尊。」行事鈔下三曰:「下座稱上座為尊者。上座稱下座為慧命。」會疏曰:「尊謂尊貴。有德可貴.故名尊者。」
了本際.比丘名也。唐譯大寶積經直舉梵名作阿若憍陳如。宋譯同。阿若憍陳如.舊稱也。又稱阿若居鄰.阿若拘鄰。新稱阿若多憍陳那。阿若.名。憍陳如.姓。阿若.譯作已知.無知.了本際。憍陳如.譯作火器。最初受濟度之五比丘上首。楞嚴經一曰:「阿若多五比丘等。」文句二曰:「憍陳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羅門種。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無知。非無所知也。乃至知無耳。無量壽.文殊問.阿毗曇婆沙。皆稱為了本際.知本際。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彌勒上生經疏上曰:「阿若多.解也。憍陳那.婆羅門姓之一姓也。憍陳如.訛也。」飾宗記七末曰:「婆沙八十二云。以憍陳那先見法故。因斯號彼為阿若多。」淨影疏曰:「憍陳如是姓.阿若是字。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為本際。於此本際.知見明了.名了本際。」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所謂阿若拘鄰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諦.亦是阿若拘鄰比丘。」
尊者正願。
正願.一作起氣。梵名曰婆沙波。又作婆師波.婆師婆.婆濕婆。譯言起氣.淚出.氣息。窟內窟外結集時.於窟外領界外之大眾結集三藏者。為五比丘之一。即大眾部之祖也。三論玄義曰:「界外大眾乃有萬數。婆師波羅漢為主。此云淚出。常悲苦眾生而淚墮也。而年大迦葉.教授界外大眾。」中論疏記二下曰:「言婆師婆者.案最勝王經云婆濕婆也。照法師云.婆濕婆.此云氣息。」義林章二本曰:「有阿羅漢念佛法恩.念眾生苦.自恒垂淚.故名婆師婆。為大眾主.教授諸人。」會疏曰:「本行集標五比丘名.言其次長老名婆沙波.此言起氣。憬興義寂亦配五比丘.故知正願是彼起氣。」又曰:「正願者.嘉祥解云.本期出家得道故。」
尊者正語。
唐譯大寶積經作馬勝.馬勝又云調馬.馬師。梵名頞鞞。又稱阿濕縛恃.阿奢踰時。五比丘之一。端正之威容.與庠序之舉止.時時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師迷於所歸.慒慒行路時.卒然見馬勝比丘威儀.起問師問法之心。又諸比丘清旦由耆闍崛山為乞食來王舍城.時有一長者.見馬勝比丘.生歡喜之念.為僧眾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傳律房舍犍度)即此一端.已可知其詳。西域記九曰:「阿溼縛恃比丘。唐言馬勝。」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儀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案平等覺經第二名為馬師。會疏曰:「本行集標五比丘名.言次阿奢踰時.此言調馬。憬興義寂亦配五比丘.故知正語是彼調馬。」又曰:「嘉祥解云.正語.口無四過。」
尊者大號。
唐譯大寶積經作大名。梵名摩訶那摩.譯曰大名。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本行集經三十四曰:「長老摩訶那摩。隋言大名。」五分律曰:「摩訶納。」四分律曰:「摩訶摩男。」增一阿含經三曰:「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謂摩訶男比丘是。」會疏曰:「本行集標五比丘名.言次摩訶那摩.此言大名。憬興義寂亦配五比丘.故知大號是彼大名。」又曰:「嘉祥解云.大號.美名遐布。」
尊者仁賢。
唐譯大寶積經作有賢。本行集經作小賢。梵名曰跋提梨迦。一作婆提唎迦。五比丘之一。中本起經曰跋提。四分律曰婆提。最勝王經曰婆帝利迦。本行集經十一曰:「白飯王亦有二子.第一名難提迦。第二名為婆提唎迦。」會疏曰:「本行集標五比丘名.言次一長老跋提梨迦.此言小賢。憬興義寂亦配五比丘.故知仁賢是彼小賢。」又曰:「嘉祥解云.仁賢德性軟和.故彰其名。」
尊者離垢。
唐譯大寶積經作無垢。會疏曰:「本行集標親友四居士名.言一毘摩羅.此言無垢。四分律云.耶輸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羅奈住.一名無垢。以是明知今離垢是彼無垢。」又曰:「嘉祥解云.離垢.離破戒之垢。」
尊者名聞。
名聞.比丘名。梵名曰耶舍。或作夜耶.耶舍陀.耶輸陀.耶舍那。譯曰名聞.名稱.上傘。有部毘奈耶四十曰:「具壽阿難陀有弟子在婆颯婆聚落.號曰名稱.梵云耶舍。」四分律曰:「耶舍伽那子。」善見律曰:「耶斯那。」西域記曰:「耶舍陀。」阿育王經二曰:「比丘名耶舍.翻名聞。」玄應音義二十五曰:「耶舍.此云譽。謂名譽也。」梵語雜名曰:「名聞。耶舍。」出於佛滅後一百年.為摩竭陀國華氏城雞園寺之上座.勸阿育王建八萬四千佛塔.後於跋耆國毘舍離城集七百賢聖為第二結集之阿羅漢也。見阿育王經一.毘奈耶雜事四十。會疏曰:「五百弟子本起經言.夜耶.翻為名聞。昔聞死亡女人有微細音響.聞聲用恐怖.深修不淨觀成道云云。耶舍或名夜耶。然則名聞.正是彼耶舍比丘也。」又曰:「嘉祥解云.名聞.多人所知。或是迦延解義.名聞大佳。」又曰:「依本行集.耶輸陀.此言上傘。此子初生.上有寶蓋.自然出現。以是因緣.名聞流布.徧於一切。」案悉達太子之夫人亦名耶輸陀.譯云名稱.持稱.持譽.具稱等。可知名同。此則男子.彼則女人也。
尊者善實。
善實一作善賢。又作善臂.善肘。唐譯大寶積經直舉梵名作須跋陀羅。別經作修浮帝.蘇跋陀羅。舊稱須跋陀.修婆睺。佛最後之聖弟子名。不思議境界經曰:「修浮帝.此云善實。舊名須菩提者也。」會疏曰:「本行集標親友四居士名.二修婆睺.此言善臂。以是明知今善實是彼善臂。」又曰:「嘉祥解云.善實從內德彰名。」西域記六曰:「蘇跋陀羅.唐言善賢。舊曰須跋陀羅.訛也。」慧琳音義十八曰:「蘇跋陀羅。阿羅漢名也。唐言善賢。是佛在世時。最後得度聖弟子也。即涅槃經中須跋陀羅是也。」須跋陀.初為拘尸那城之梵志也。壽一百二十。通四圍陀經。聰明多智。得五神通。得非想非非想定。聞佛涅槃.往佛所.聞八聖道.遂成羅漢。涅槃經四十:「佛告阿難。是娑羅林外有一梵志。名須跋陀。其年極老已百二十。雖得五通。未捨憍慢。」大般涅槃經下曰:「拘尸城有一外道。年百二十。名須跋陀羅。聰明多智。誦四毗陀經。」大論三曰:「須跋陀梵志.年百二十歲.得五神通。」增一阿含曰:「恒飛虛空.足不蹈地.所謂善肘比丘是。」茲據不思議境界經云.善實.即舊名須菩提者。考須菩提.羅什注維摩經云.秦言善業。肇曰.秦言善吉。西域記.唐言善現。法華文句翻空生。阿含須菩提外另有一善肘。准諸以上各說.則須菩提與善實似非一人。去聖時遙.各家異說.殊難考其究竟。
尊者具足。
具足又稱滿足.滿願。唐譯大寶積經作善稱圓滿。梵名曰富蘭那迦。會疏曰:「本行集標親友四居士名.言三富蘭那迦.此言滿足。四分律云.耶輸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羅奈住.三名滿願。以是明知具足是彼滿足。」又曰:「嘉祥解云.具足從受戒表名。」
尊者牛王。
漢譯作牛呞.唐譯大寶積經直舉梵名作憍梵鉢提。宋譯同上。又作憍梵波提.迦梵波提.伽婆跋帝.笈房鉢底。比丘名。譯曰牛呞.牛王.牛主.牛相等。解律第一。法華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呞。增一云牛跡。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若食後.恆事虛哨。餘報未夷。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呞。」本行集經云:「伽婆跋帝.此言牛主。」會疏曰:「牛王尊者.若依律中.本是室羅伐城婆羅門家長生牛也。舍利子為之說三句法。命過。生大婆羅門家為子。面相似牛。宗親相議.名為牛主。與舍利子為之侍者。修行遂證阿羅漢果。由先業力.咽有二喉.一乃吐生.二便咽熟。多諸俗族.共生嫌賤。世尊命之令住邊方。佛言我弟子中住邊方者牛主為最。」法華玄贊一曰:「梵云笈房鉢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訛也。過去因摘一莖禾數顆墜地。五百生中作牛償他。今雖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因號為牛相比丘。」
尊者優樓頻螺迦葉。
唐譯大寶積經作優樓頻蠡迦葉。宋譯同。又作優樓頻蠃迦葉.優盧頻螺迦葉.優留毗迦葉.烏盧頻螺迦葉波。羅漢名。譯曰木瓜林。三迦葉之第一。玄應音義二十五曰:「烏盧頻螺。此云木瓜林。在此林下修道。故以名焉。迦葉波是姓。舊言優樓頻螺。正法華經云上時迦葉。兄弟三人。居長者也。」玄贊一曰:「迦葉波者.姓也。此云飲光。婆羅門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飲蔽日月之光。三迦葉。皆飲光種。兄弟三人。梵云鄔盧頻螺。言優樓.訛也。此云木瓜。當其胸前。有一癃起。猶如木瓜。又池中龍亦名木瓜。從彼為稱。故以為名。」為歸佛前有五百弟子之外道論師。導佛於毒蛇窟.不得害。與二弟及弟子共歸佛出家。見四分律三十二。又供養僧伽.以優留毗迦葉為第一。增一阿含三曰:「將養聖眾。四事供養。所謂優留毗迦葉比丘是。」
尊者伽耶迦葉。
伽耶迦葉.又作竭夷迦葉.伽耶迦葉簸。羅漢名。伽耶.譯曰象城。三迦葉之一。光宅之法華疏一曰:「伽耶迦葉者。昔日亦是外道。其人事火。領五百徒眾。住在伽耶城中。如來往化。即捨邪從正。得羅漢道。仍以本所住城為名也。」文句一下曰:「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名義集一曰:「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頭山也。文句翻城。近此山故。」又稱象迦葉。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觀於諸法.都無所著.所謂象迦葉比丘是。」
尊者那提迦葉。
那提迦葉.三迦葉之一。又作捺提迦葉簸。新曰捺地迦葉波。迦葉其姓。那提為河名。此人在那提河邊得道.故謂為那提迦葉。光宅法華疏一曰:「迦葉.姓也。那提者.河名也。昔此外道。其人事外神。領五百徒眾。住在那提河邊。值佛受道。得羅漢道。猶以昔河為名也。」慧琳音義二十曰:「那提.河名。」西域記八曰:「捺地迦葉波。舊曰那提迦葉.訛也。」又稱江迦葉。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心意寂然.降伏諸結.所謂江迦葉比丘是。」
尊者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具曰摩訶迦葉波。摩訶.譯曰大。迦葉波.譯曰龜.或飲光。婆羅門種之一姓。名畢波羅。彼父母禱於畢波羅樹神而生.故名畢波羅。為大富長者之子。能捨大財與大姓.修頭陀之大行.為大人所識.故標大之名。以別於十力.優樓頻螺等之迦葉姓。法華光宅疏一曰:「摩訶.言大。迦葉是姓.此翻為龜也。所以呼為大者.異於三小迦葉.故呼此人為大也。」法華文句一曰:「摩訶迦葉.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言龜氏。名畢波羅。畢波羅.樹也。父母禱樹神求得此子.以樹名之。」法華嘉祥疏一曰:「摩訶迦葉者.文殊問經翻為大龜。摩迦陀國之大姓也。從姓立名。別名必波羅者.在必波羅樹下生.故名必波羅童子。」會疏曰:「小經疏云.摩河迦葉.此翻大龜氏。真諦翻為光波.或飲光.同名甚多.特標大以別之。」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丘是。」
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子。新作舍利弗多羅.舍利富多羅.舍利補怛羅。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羅之略.子之義也。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又父名云優婆提舍.故從父而稱之曰優婆提舍。然母名之為舍利.古來有二釋。一為鳥名。譯曰秋露.鶖鷺.鴝鵒.鸜鵒.鶖.百舌鳥。或言母之眼似彼鳥.或言母之才辯猶如鶖鷺.故以為名。法華玄贊一曰:「梵云舍利弗呾羅。言舍利弗者.訛也。舍利.云鶖。即百舌鳥。亦曰春鸜。弗呾羅.言子。以母才辯喻如鶖鳥。此是彼子.以母顯之.故云鶖子。復名優婆提舍。以能論議故.兼得彼名。」嘉祥法華義疏一曰:「從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鳥眼.故名母名舍利。其母於眾女人中聰明第一。以世人貴重其母.故呼為舍利子。古經名鶖鷺子。鶖鷺子.猶取鳥名也。或言舍利鳥似鶖鷺也。父名提舍。逐父為名.故名優婆提舍。優婆者.逐也。提舍者.星名也。」玄應音義二十一曰:「舍利子.梵言奢利富多羅.或言舍利弗多羅。此梵音轉耳。舍利.母名。眼之青睛名舍利。又母眼似鸜鵒眼.因以名焉。經中或言鶖鷺子者.一義也。」大明度經曰:「秋露子。」出三藏記一曰:「舊經舍利子.亦秋鷺子。新經舍利弗。」俱舍寶疏一曰:「舍利.此云百舌鳥。子.是唐言也。」二舍利譯曰身。又譯珠。母之身形好妙.故名為身。又母之聰明在眼珠.故名為珠。法華文句一曰:「舍利弗.具存應言舍利弗羅。此翻身子。又翻舍利為珠。其母於女人中聰明。聰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是珠子。又翻身。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然舍利譯為身者.與設利羅訛言之舍利混同.是訛也。慧苑音義下曰:「奢唎補怛羅.此云鶖鷺子。舊翻為身子者.謬也。梵本中呼身為設利羅。故知懸別也。」玄應音義四曰:「舍利富多羅.此譯云鴝鵒子。從母為名也。母眼似鴝鵒.或如秋露鳥眼.因以名焉。舊云身子者.謬也。身者.舍黎。與此奢利聲有長短.故有斯謬。或言優婆提舍者.從父名子也。」舍利弗智慧第一.與目連皆為佛弟子中最重用之一人。其出家因緣.本為外道。逢師死.茫茫求道.於途上見馬勝比丘安庠而走。比丘為說「因緣所生法」之偈.遂出家。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是。」
尊者大目犍連。
漢唐魏譯均同。大目犍連.比丘名。阿彌陀經作摩訶目連。略曰目犍連。又曰目連。新稱曰摩訶沒特伽羅.沒特伽羅子。姓也。譯曰大讚誦.大萊茯根.大胡豆.大採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稱為神通第一者。初與舍利弗同為六師外道之一人。頗精通教學。雖領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與舍利弗互約.先得解脫者.必以告.故共競修行精進。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見五比丘中之馬勝.儀容端正.聞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現。由一偈之法門.忽開悟得脫。次於竹園精舍.聞佛陀親說.得法眼淨之悟.因告之目連.共為佛弟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門。
法華文句一曰:「大目犍連.姓也。翻讚誦。文殊問經翻萊茯根。真諦云.勿伽羅.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乃至同名者多.故舉大也。」法華玄贊一曰:「梵云摩訶沒特伽羅。言大目犍連者.訛也。此云大採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為其名。得大神通。簡餘此姓.故云大採菽氏。從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隸多。先云俱律陀.訛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採菽氏。」玄應音義六曰:「云目犍連。或言目伽略子者.訛也。則正言沒特伽羅子。或言毛馱伽羅子。此乃從母為名。沒特伽.此云綠豆。羅.此云執取.或云挽取。本名俱利迦。或言拘隸多。此從父名也。舊云俱律陀.不正也。」增一阿含經三曰:「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犍連比丘是。」
智度論四十一曰:「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目犍連與舍利弗.為佛左右弟子。目連為神通第一.神通為定力所使然.故配之於左方.為佛左面之弟子。智度論四十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天台淨名疏一曰:「若據勝劣.身子為左。若據定慧.身子為右。」
佛涅槃之先.上足二弟子先涅槃者.三世諸佛之常法也。舍利弗目連既知佛將涅槃.夏坐竟將般涅槃。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入羅閱城乞食.執杖梵志.遙見目連來.各各相謂曰.此是沙門瞿曇弟子.彼弟子中無出此人上者。我等盍共圍打殺之。諸梵志共圍打之.爛盡.苦惱甚。是時目連以神通還祇洹精舍.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言.於世尊弟子中為神足第一.何不以神足避之。目連曰.我宿業極重.我於神字尚不能憶.況發通耶。我極患疼痛.來辭汝.取般涅槃。舍利弗言.汝今少停.我當先取滅度。舍利弗乃至世尊所辭.去而至本生處.為親戚鄉人說法.遂取滅度。目連亦至世尊所辭.去而至本生處說法.取滅度。(增一阿含經十八十九)時阿闍世王聞梵志打殺目連.極瞋怒.告大臣曰.索彼外道焚殺之。目連聞之.報曰.大王不可作是事.我先作業.注來於身.非可代受。王曰.尊命難違。若捉得.當但使出國。(毗奈耶雜事十八)然目連弟子馬宿滿宿二人.為所謂六羣比丘之隨一。聞師打殺.憤怒不堪.身毛悉豎。以大力士力.盡捕執杖梵志殺之。(戒因緣經二.毗婆沙論四)時諸苾芻皆有疑.請於世尊言.聖者目連有何業.而外道粉碎其身。世尊曰.往古為婆羅門子.婬溺其婦.於母不孝。一日怒母.發惡語曰.如何得勇力人.打彼身形。似此麤惡語.於五百生中常被打碎。今日雖證聖道為神通第一.然猶受此報。(毗奈耶雜事十八)又曰.彼昔為弊魔時.數數觸嬈拘樓孫佛上足弟子尊者毗樓.化作小兒以大杖擊彼首.使之流血.即時墮大地獄。以斯宿業.今日為釋迦文佛上足.為外道所打殺。(魔嬈亂經)
尊者劫賓那。
唐譯大寶積經作摩訶劫賓那。又作摩訶劫譬那。又作劫庀那.劫譬那.劫比拏。譯曰房宿。憍薩羅國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眾僧中第一。又名弗迦羅娑利.弗迦沙。會疏曰:「小經疏云.劫賓那者.此翻房宿。父母禱房星感子.因是為名。又房宿是比丘與佛共房宿.獲覲法身.從茲立號。中阿含四十二.名弗迦羅娑利。(准萍沙王五願經本是德差伊羅國大王.其名弗迦沙。)」
尊者大住。
會疏曰:「憬興云.大住.梵云摩訶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種男。今云大住.亦襲昔之名。母戀此子.不肯改嫁.如繩繫扇.可稱住。(峻諦云.摩訶拘絺羅.此翻大膝。蓋今言之歟。)」又曰:「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得四辯才.觸難答對.所謂摩訶拘絺羅比丘是。(今大住歟。)」案摩訶迦多衍那.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又稱摩訶迦旃延子.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迦多衍尼子.迦底耶夜那.迦多演尼子.迦氈延.迦氈延尼子等。譯曰剪剃種.扇繩.好肩等。婆羅門姓十姓之一。以姓為名。慧琳音義二十七曰:「摩訶迦旃延.摩訶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種男。剪剃.婆羅門姓也。」嘉祥維摩經疏二曰:「迦旃延即其姓.此云好肩。」不思議境界經上曰:「迦底耶夜那。(舊名迦旃延者)」法華文句一下曰:「摩訶迦旃延.此翻為文飾.亦肩乘。人云.字誤.應言扇繩.亦好肩。亦名柯羅。柯羅.此翻思勝。皆從姓為名。」同記曰:「言文飾者.善讚詠故。言扇繩者.若作肩乘.二字並誤。以其生時父已亡世.此兒礙母不得再嫁.如扇繫繩。」俱舍論神泰記一曰:「迦多衍尼子。舊云迦氈延.訛也。」慧苑音義下曰:「迦旃.一宗之姓氏也。延.此云胤也。言此尊者是彼種族之後胤耳。」俱舍論光記一曰:「迦多衍尼子者.迦多.名剪剃。衍.名為種。尼.是女聲。此人是剪剃種女生.從母姓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是婆羅門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種.西方貴族。若言迦多衍那.迦多衍.如前釋。那.是男聲。從父為名也。」法華玄贊一曰:「梵云摩訶迦多衍那。云迦旃延.亦訛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種男。」
尊者大淨志。
會疏曰:「憬興云.大淨志者.賴吒和羅。更無所樂.志於清白之法樂.閑居第一.故名大淨志。(賴吒和羅者.黈羅歐吒國長者之子。樂求出家。父母不許。求心堅固。不食五日。父母遂許。深修道法。大厭俗塵。其說見十賴吒和羅經及中阿含三十一。)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云.貴豪種族.出家學道.所謂羅吒婆羅比丘是。(憬興以大淨志為此尊者。)」
尊者摩訶周那。
唐譯大寶積經作摩訶注那。會疏曰:「摩訶周那者.嘉祥云.周那.言離香。或為周利般特迦.未詳。(峻諦云.摩訶周那.出於中阿含第二。佛對之說七世間福。又寶積經百十四卷.有周那沙彌浣衣緣.依長阿含是少年沙彌也。)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善誨禁戒比丘尼僧.所謂須摩那比丘是。(今摩訶周那歟。)」
尊者滿願子。
滿願子.漢譯作盈辨子。唐譯作滿慈子。宋譯作彌多羅尼子。尊者富樓那之翻名。富樓那.一作富婁那。具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彌窒那尼子.又作富囉拏梅低黎夜富多羅.富羅拏迷低黎夜尼弗多羅.布剌拏梅呾利曳尼子.富那曼陀弗多羅。新作布刺拏梅呾麗衍弗呾羅.補刺拏梅呾利曳尼弗呾羅。富樓那.又作富刺拏。譯曰滿.是其名也。彌多羅尼.又作梅呾麗衍尼.譯曰慈.是其母姓也。富多羅.又作弗呾羅.譯曰子。此名子者.為慈氏之子.故舉譯語而云子.舉梵語而云弗呾羅。從母姓而為名.乃印度之風習。因而翻總名曰滿慈子.滿願子.滿祝子.滿見子等。以彌多羅之語.有祝見等之異義也。是釋迦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之阿羅漢。初出家證阿羅漢果。後聞法華因緣周之說法.回小向大.於五百弟子授記品.授記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嘉祥疏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翻滿願。彌多羅.翻慈。尼.女也。父於滿江禱天.得正值江滿.又夢以七寶器滿寶其中.入於母懷.母既懷子.父願獲滿。彌多羅尼.翻慈行。亦云知識。四韋陀有此品.其母誦之.以此為名。」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能廣說法.分別義理.所謂滿願子比丘是。」
尊者離障。
漢譯作離越。唐譯作離波多。又云離婆多.梨婆多。羅漢名。正云頡隸伐多。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所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爭屍.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為出家得道之因緣也。法華文句二曰:「離婆多.亦云離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問經云常作聲。父母從星辰乞子。既其感獲。因星作名。」玄應音義六曰:「離婆多.案文殊問經云.此譯云室星.則北方宿也。祠之得子.仍以名焉。正言頡隸伐多。經中作梨婆多.或作黎離多.訛也。即首楞嚴經中坐禪第一如離婆多者是也。頡音賢結切。」案平等覺經作離曰。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會疏曰:「離障者.祥興同云.那律修天眼.徹見障外.故從為名。阿那律.亦阿泥盧豆.亦阿樓馱.亦言摩尼婁陀。本行集言.此之童子.睡眠之時.諸天乃將無價寶物以覆其上.是故立名為摩尼婁陀。是淨飯王之姪兒.斛飯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難之從兄.羅云之叔。若約此方言.則或翻無貧.亦翻如意等也。」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謂阿那律比丘是。」今據嘉祥等說.則離障即為阿那律。若依阿含說.則阿那律外別有所謂離曰.又顯為兩人。未詳熟是.姑並引之以備考。
尊者流灌。
會疏曰:「流灌者.憬興云.梵云孫達羅難陀.此云艷喜。喜即自名。艷是妻號。欲簡牧牛難陀.故因妻以表其名。佛親弟。大聖王之所生也。惟衛佛世.施煗浴室故.端正大勢.見之無厭。今言流灌者.亦襲彼之名也。依本行集.婦即孫陀利。」案孫達羅難陀.又作孫陀羅難陀.略曰難陀。是佛之親弟也。身長一丈五尺二寸.具三十相。孫陀羅.亦作孫陀利.譯曰艷.是其妻之號。以彼有艷妻故.稱為孫陀羅難陀.以別於牧牛難陀。彼溺於其妻.不樂出家.佛方便化之.得阿羅漢果。增一阿含經二曰:「大體端正.與世殊異.所謂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心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
尊者堅伏。
會疏曰:「堅伏者.憬興云.即應說本起中樹提。故彼經云.堅精進定意。無為無動故。帛延亦云賢者了深定故。」又曰:「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清淨閑居.不樂人中.所謂堅牢比丘是。(今堅伏歟。)」
尊者面王。
會疏曰:「憬興云.面王.梵云薄矩羅.此云善容。善容雖多.以面為先義.故名面王。(或云初生時.頭上有天冠影相。父母請梵志為其立字。梵志曰.是王者相.遂名面王。若依賢愚經.面有王字.恐彼王損.乃投出家。若依阿含說.面王與薄矩羅是別人。如下。)」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婆拘羅(薄矩羅.又作婆拘羅。)比丘是。常樂閑居.不處眾中.亦是婆拘羅比丘是。」又曰:「著弊惡衣.無所羞恥.所謂面王比丘是。」
尊者異乘。
會疏曰:「帛延云.賢者氏戒聚戒行穎萃.故曰異乘。」
尊者仁性。
會疏曰:「帛延云.仁性者.即應本起中尸利羅。故彼經云.施與錢財.救諸貧窮.濟眾下劣故。」
尊者嘉樂。
會疏曰:「帛延云.嘉樂者.即本起中難陀.名為欣樂。支謙亦云難持。(一本作待。)正音即難陀.此言喜。本乃牧牛之人。因問佛牧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獲阿羅漢。甚極聰明。音聲純妙。故今嘉樂者.亦非正翻之也。」難陀.梵語.比丘名。譯曰善歡喜。亦名牧牛。對於孫陀羅難陀而謂為牧牛難陀。亦作難鐸迦。根本律曰:「難鐸迦尊者.佛遣彼為尼眾說法教誡時.五百苾芻尼聞法得阿羅漢果。」法華文句二曰:「難陀亦云放牛難陀.此翻善歡喜。亦翻欣樂。淨飯王逼十萬釋子出家.即一人也。有師言.是律中跋難陀。」
尊者善來。
漢魏唐宋譯均同。比丘名。會疏曰:「帛延云.善來者.即支謙云賢者蔡揭。本起亦云貨竭。(彼經貨竭品(善來)意言.依過業故.窮困饑餒。見如來法會.為乞食到彼。如來告之言.仁者善來此。便來坐此座。我應時喜踊。一心聞法因。是見道跡是。故號曰蔡竭云云。)按說一切有部律.是所謂莎訶陀比丘也。憍閃毘失收摩羅山下有一長者.名曰浮圖。大富多財。衣食豐足。誕生一男。容儀可愛。初生之日。父見歡喜。唱言善來。即以為字。由此孩兒薄福力故。家產日銷。父母俱喪。諸人見之.遂號惡來。後奉佛教.取青蓮華供養僧眾.華乃開敷。既見之已.憶昔前身.便獲初果。即說伽陀.自申慶讚。言.佛以方便勝羂索。牽我令住於見諦。於惡趣中興愍念。如拔老象出深泥。我於昔時名善來。後時人號惡來者。今是善來名不謬。由住牟尼聖教中。後時世尊為彰其德.令於江豬山處降伏菴婆龍王。龍放火。善來即便入火光定.身如火聚.遂降毒龍。人民安樂。」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入火三昧.普照十方.所謂善來比丘是。」
尊者羅云。
唐宋譯作羅睺羅。舊作羅云.羅吼羅.羅睺。新作曷羅怙羅.何羅怙羅.羅怙羅。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於成道之夜。十五歲出家。舍利弗為和上.而彼為沙彌.遂成阿羅漢果。在十大弟子中為密行第一。後於法華會上迴於大乘。受蹈七寶華如來之記別。以生於羅睺羅阿修羅王障蝕月時.故名羅睺羅。又六年為母胎所障蔽.故名。羅睺羅為執日及障蔽之義。註維摩經三曰:「什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羅睺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羅睺羅六年處母胎所覆障故.因以為名。明聲聞法中密行第一。」同二十一曰:「何羅怙羅.或言曷羅怙羅。云障月。舊言羅睺羅.亦作羅吼羅.或言羅云。皆訛也。言羅怙羅阿修羅以手障月時生.因以名也。又言覆障。六年在胎.為胎所覆也。又七年在母腹中.一由往業.一由現在。往業者.昔曾作國王.制斷獨覺不聽入境。獨覺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因墮地獄。餘報七年在母腹中。又由現在者.瞿夷自懷羅怙羅後.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於六年中瞿夷憂惱.四大羸弱.不能得生。至太子成道.瞿夷歡喜.四大有力.方乃得生。與阿難同時而生.故首尾七年也。如來還國七日.即度出家也。」法華玄贊一曰:「梵云羅怙羅.此云執日。舊言羅睺羅.翻為障蔽.非也。」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云比丘是。」
尊者阿難。
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歡喜.慶喜。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佛之從弟。十大弟子之一。生於佛成道之夜。生時舉國欣慶.故曰慶喜。佛壽五十五.阿難二十五歲時出家.從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多聞第一。如來滅後.與文殊師利.集諸大眾.於鐵圍山等處.結集修多羅藏。見付法藏因緣經.中阿含第八侍者經.智度論三.文句二之上.阿彌陀經慈恩疏上。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
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一座大眾中之主位.稱為上首。或舉其中一人為上首.或舉多人為上首.依經不同也。如觀無量壽經.三萬二千菩薩眾中舉文殊師利一人為上首.如大日經十佛剎微塵數執金剛眾中舉十九執金剛為上首.而更於執金剛眾中舉金剛手祕密主(即金剛薩埵)一人為上首.大菩薩眾中普賢菩薩一人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為上首。」梁武帝詩曰:「出家為上首。」今謂首座為上首。帛延云:「皆如斯等上首者也之二句.即結上列眾.為餘萬一千九百六十九人之上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