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首页 >经典学习> 觀經會性法師21:上品生觀


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敬集→上品生觀

辛初、觀菩薩眾(第十四、上品生觀)分二

初、正明三品 二、總結觀名

壬初、正明三品分三

初、上品上生 二、上品中生 三、上品下生。

靈芝疏云:「第十四上輩有五:一、發菩提心,大乘心也;二、解第一義,大乘解也;三、修行諸行,大乘行也;四、深信因果,大乘信也;五、迴向往生,大乘願也。如此五法,上三品中,出沒互見。上品上生具五,經明三心三行是也。上品中生有四,唯缺大行。經云:『善解義趣』,是也。上品下生有三,缺於解行。經云:『但發無上道心』,是也。若無第一,不為上品;若無四五,即不往生。故上三品,即攝補處、不退、初心、諸大菩薩也。」

癸初、上品上生分三

初、標 二、釋 三、結

子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子二、釋分四

初、修勝因 二、感勝緣 三、明往生 四、生後益

丑初、修勝因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初、發三心。靈芝疏云:「發三心者,菩提心也。亦名無上道心。一、至誠者,求佛菩提,決定堅固,至佛不移也。」箋註云:「至誠心,願往生真實之心也。」約論云:「何名至誠?至者,不留餘地;誠者,唯此一心。行者創聞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指,發儋何心,直趣無上菩提,不復希求有餘涅槃、人天果報;第念不依佛力,行願難圓,是故決定求生淨土,一意精修,無有間斷,是謂至誠。」靈芝疏云:「二、深心者,於大乘法,聞思修習,至佛不已也。釋論(智度論)云: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云深也。」淨影疏云:「求心殷重,故曰深心。」天台疏云:「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約論云:「何名深心?經云:『深心信解常清淨』。諸佛甚深法藏,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然亦不離眾生妄想心中,故曰: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如來智慧非他,眾生妄想是;眾生妄想非他,如來智慧是。但以深心照了,知如來眾生無二無分別,則不於心外見佛。所見之佛,不離自心故。知如來眾生無二無分別,則不於心外求生淨土;了所生淨土,具足自心故。乃至即見無見,即生無生,清淨本來,離諸覺觀故。如是信解,是謂深心。」靈芝疏云:「三、迴向發願:所修功德,普施眾生,至佛無盡。」箋註云:「迴向發願心,迴向所修之功德,而願求往生淨土之心也。」約論云:「何名迴向發願心?如阿彌陀佛為佛道故,發廣大心;我亦如是為佛道故,發廣大心。如阿彌陀佛為眾生故,取妙淨土;我亦如是為眾生故,取妙淨土。有一眾生未得度者,是則我土不淨,我佛不成。我、佛、眾生,即一即三,非三非一,究竟不可得故。是名迴向發願心。」靈芝疏云:「若對三聚:初即攝律儀,無惡不斷,故必至誠。二即攝善法,無善不修,故必漸深。三攝眾生,無生不度,故必迴施。若對三佛:初是斷德,法身佛也;二即智德,報身佛也;三即恩德,應身佛也。果有三佛,因必三心,不可缺一。」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次、修三行。靈芝疏云:「發上三心,必修三行。然有徑修三行,義具三心,故云復有三種眾生等。」約論云:「三種眾生者:言齊修三種行業之眾生,非謂各修一種也。蓋信願相資,解行相發。一有所虧,不能入道。」靈芝疏云:「一、不殺是諸戒之首,故別標之。具諸戒行:此上品中,須納大乘菩薩戒。依善戒經,先受五、十、具,後受菩薩戒,故云諸戒。此即對上至誠心也。二、讀誦經典,不唯讀誦,必須學解,發生智慧。此即對深心也。三、迴向發願,對上可知。仍加六念,即念三寶,及戒、施、天。名大乘六念也。」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三、示修期。直指疏云:「功德,指上心行二種,再加專心念佛一七,當命終時,即得往生也。」靈芝疏云:「少至一日,多至七日。舉少況多,欲彰功勝。則知菩薩大行,一念能行,猶為佛種;況一日七日,寧不往耶?」約論云:「具此功德者,就長時而論。一日乃至七日,據小本持名,大集繫念,俱有此文。經特約言之,務在一心不亂。剋期取效,斯為精進勇猛。」釋論:「問:云何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豈踰此期便不可修耶?答:斯非限定。須盡形壽行之。然諸行雖經長時修習,或違、或闕,未臻圓滿;至身殞之前一日或七日始得成就者,或聞道較晚,一日至七日後即身死者,皆得預於上品。如儒家云:『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則不僅須「聞」,而且須「思」須「修」,更較究竟。其聞法晚者,自非勇猛加行不為功。」

丑二、感勝緣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

首句,明往生時。言此行人,臨命終時,或吉祥而臥,或坐化立亡,當爾之時也。此人下,明上品緣。言以此行人,生前或修三心,或兼餘行,精進勇猛,始終不懈,是以臨終,三聖聖眾,依正偕來,授手迎接,讚歎勸進,以慰其心。(演義)

靈芝疏云:「精進勇猛,即能感也。精進,不懈。勇猛,不退。阿彌下,彰聖應。佛與大眾,共集其前。七寶宮殿,即佛居處。金剛臺,即蓮華座。下云『此紫金臺,如大寶華』是也。但此金剛,與下為異。二聖共執,付與乘之。」

問:臺座來迎,可矣。宮殿云何亦能移至?

答:依正二報,同時俱生。如瑜伽論云:「彼諸天生與宮殿俱生俱歿」。非如娑婆有求不得苦。雖得,有先壞苦。(釋論)

丑三、明往生

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至爾時也,既見若斯勝境,生大歡喜。自見己身,乘金剛臺,當此土捨報之時,正彼國往生時也。不前不後,故云如彈指頃。(演義)靈芝疏云:「形留神往,有如蟬蛻。十萬億土,剎那即至。彼佛威神,眾生業力,易軀換報,如反掌耳。」

丑四、生後益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既生彼國,三聖身相,如前觀所云具足相好,一一親見。又聞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得忍。經少頃時,即能遊歷十方,承事諸佛,並承諸佛次第授記。得授記後,便還本國,得百千陀羅尼門。登別地圓住位也。(演義) 約論云:「由戒行具足故,所見佛菩薩色相具足;由信樂大乘故,聞說妙法,即得無生法忍。經授記已,即得百千陀羅尼門。」靈芝疏:「陀羅尼,此翻總持。一、能持善,二、能遮惡。即於無量法門無不通達。」

子三、結

是名上品上生者。

癸二、上品中生分三

初、標 二、釋 三、結

子初、標

上品中生者:

子二、釋分四

初、明修因 二、感勝緣 三、得往生 四、生後益

丑初、明修因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妙宗鈔云:「言不必者,是義持人,不樂讀誦。但於經中,取一句一偈,深窮旨趣。於絕言思深廣之理,心不驚動。又復其心安住中道,不為二邊之所驚動。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雖不遍習,或聞大教,赴機異說,知顯一理,不生疑謗。」

靈芝疏云:「上句,示缺行也。善下,彰有解也。第一義者,了達諸法畢竟空寂;由從緣起,無自性故。出過諸法,故云第一。心不驚者,不狐疑也。信因果者,諸法雖空,善惡因果無毫差也。如此信解,方契大乘,豈有謗耶?迴此功德,向彼莊嚴,故云迴向。若無願求,縱有信解,不出輪迴。」

丑二、感勝緣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靈芝疏:「紫金臺,亦即蓮華。從法化生,故名法子。」演義云:「此緣與上位有不同處,大遜於前也。前則三聖偕無量化佛、比丘、諸天,并宮殿來迎;今偕千化佛。前金剛臺,今紫金臺。前則佛光照觸,今但語言讚歎。授手,即迎接也。」

丑三、得往生

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丑四、生後益

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

前生彼國,隨時見佛,並不經時;今則華經一宿乃開。前則經須臾間,歷事諸佛;今須七日。前則諸佛隨時授記;今須經一小劫,得忍、受記。值緣既不同,後益亦異也。(演義)靈芝疏云:「一小劫者,亦據此土一增減為言。」

子三、結

是名上品中生者。

癸三、上品下生分三

初、標 二、釋 三、結

子初、標

上品下生者:

子二、釋分四

初、明修因 二、明感緣 三、明往生 四、生後益

丑初、明修因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妙宗鈔云:「信因果等二句,同上中,故云亦。彼解第一義諦為別行。此但發無上道心為別行。」直指疏云:「對前上中,缺於持經解義二種。功德:發心念佛,持戒行施等。」

丑二、明感緣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靈芝疏云:「金蓮華,亦即臺座。讚言清淨者,既發大心,必離諸惡故。」演義云:「此緣亦遜向者也。向有千佛,今則五百矣。餘可不談。總之,品愈低,緣愈淡。此必然之勢也。」

丑三、明往生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靈芝疏云:「不言時限,同前一念。」

丑四、生後益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臺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文二:初、花開見佛。上則到時即見,中則經宿乃見,此則七日中見,至三七後見之究竟者,蓋心願雖發,未能稱真修八萬行,轉塵勞成相好故。聞眾下,二、聞法得果。供佛聞法者,生前不能廣修福慧,故於極樂遊後,歷事諸佛,滿足二嚴也。(直指疏)箋註云:「百法明門者,菩薩於初地所得之智慧門也。明者,慧也。門者,入也。又差別也。慧能通入百法之真性,故云明門。」直指疏:「百法明門者,大乘家五位百法也。名數如百法論。總顯三界所有,唯識所現。歡喜,初地名。初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如來種中,決定當得。成多欣慶,故名歡喜。華嚴明初地菩薩於一念頃,得百三昧,見百如來,百神力,動百界,照教百劫眾生,住壽百劫,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入百法門,現百身,示百菩薩。住此地位,安有不歡喜耶?」

子三、結

是名上品下生者。

壬二、總結觀名

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回本文目录

上一节:難明佛菩薩觀

下一节:中品生觀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