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是>> 首页 >经典学习> 觀經會性法師15:聖像觀


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敬集→聖像觀

辛二、觀聖像(第八、聖像觀)分二

初、結前標後 二、正示觀法

壬初、結前標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見句,結前。次句,標後。靈芝疏云:「眾生無始未識真佛,多見形像,故使先觀。以像表真,觀佛易就。」

壬二、正示觀法分四

初、通示想佛之意 二、正明想佛之法 三、結示 四、顯益

癸初、通示想佛之意分四

初、明佛身普遍,能應物心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體

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

四、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此一段經,我佛如來欲明佛觀,故於像觀之首,先敘觀佛之功;即是開示眾生成佛要道。一經妙旨,唯在此文。後學討論,宜須窮究。此而不了,餘竟何言。(靈芝疏)

子初、明佛身普遍,能應物心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初句、徵。謂:觀佛其利安在?諸下,釋。此中正說彌陀;以法身體同,故言諸佛。華嚴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明諸佛果證法身,無所不遍;則與眾生因地法身,無二無別。故眾生作想,佛身隨應。疏云:「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能入眾生心想中。如白日昇天,影現百川。」故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如勢至圓通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此明佛常念眾生。「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此明眾生不念,有應無感也。「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此明眾生念佛,感應道交也。此實彌陀世尊同體大慈悲善根力,隨緣赴感,應物垂形,不思議用。苟明此理,佛入何疑。(靈芝疏)

子二、明行者想成,即其佛體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初句、示心境相應。是心下,顯因成果相。下二句,釋成上義。是心者,即指行者觀佛之心。由觀佛相,相現心中,此心即具佛之相好。此據小身丈六為言,其功若此。若觀八萬四千相好,心具亦爾。教令觀佛,其功若此。眾生依教,修因感果,始於此心,故云是心作佛。恐謂修成佛從外得,祇由此心當體是佛,故使建修,無不果滿,故云是心是佛。若不爾者,生彼國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當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蓮胎孕質,即是此心。是證菩提不從他得矣。(靈芝疏)

約論云:「作者,離自然義。是者,離因緣義。知是心作佛,不知是心是佛,則昧本妙而滯功勳;知是心是佛,不知是心作佛,則任天真而廢修證。離此二邊,一念圓融,方明中道。」

釋論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句,為全經之總匯。作、是二字,又為二句之綱領,示心佛不二之義。華嚴經解脫長者語善財云:『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隨意即見。.........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知一切佛悉如電光,了知己心如水中像。知一切佛皆悉如幻,己心亦爾。知一切佛聲音如響,己心亦爾。如是知,如是解,如是入。』華嚴之詮「入」字,圓融如此;揆諸本經,謂佛之法身入眾生心想中,或眾生心想入佛心中,皆無不可。不必問他來我往,非他非非他,非我非非我;自他皆不可得,是謂心一境性。古德疏註此章,既云「感應道交」,復恐謂心外有佛,每為種種補救之詞,以泯此見。實則心作心是之句,本已圓融;無疆界之可泯。修觀屬熏種作用,不求感應,以免躁進著魔(魔謂神經病)。俟工力純熟,如水到渠成,春回華綻,自得效果。故初機行人,不求與佛相應,唯求與經相應,所謂『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是也。」

子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號之一也。出世法無不究盡。深廣無際,故喻如海。佛德無邊,略舉遍知以攝餘者。果人萬德,皆心想生;意勉下凡,專勤修習,功不虛矣。(靈芝疏)

子四、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祇由觀佛功德高深,故勸繫想。前則通舉諸佛,此則別指彌陀,結歸今經正意。故云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阿羅訶,此云應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即十號中略舉三號。委釋如別。(靈芝疏)

癸二、正明想佛之法分二

初、正觀三像 二、觀成境界

子初、正觀三像分二

初、觀佛像 二、觀二菩薩像

丑初、觀佛像分二

初、正明觀像 二、因像見土

寅初、正明觀像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以像表真,從易至難;故若畫、若雕,隨人見熟,即以為境。坐彼華者,即前華座。(靈芝疏)

寅二、因像見土

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因像見土,即見前依報。妙宗鈔云:「像觀既成,心眼開發,廣見依報地樹等相。應知樹等,超過前觀無數倍也。所以者何?以今寶像,必稱華座;樹若不高,焉能覆座?皆由妙觀轉深,故使所觀愈勝。」靈芝疏:「觀掌中者,言其明了也。」

丑二、觀二菩薩像

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初、觀華座。如前蓮華者,即佛所坐者。據菩薩身,計應須減。次觀形像。亦作金色者,即菩薩身同前佛色。(靈芝疏)

子二、觀成境界分二

初、眼見勝境 二、耳聞妙法

丑初、眼見勝境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初、三像放光,光色照樹。次、一一下,遍見三像,無處不有。(靈芝疏)

丑二、耳聞妙法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麤想見極樂世界。

初、明觀中聞法也。水流光明,及諸寶樹,無情說法也。鳧鴈鴛鴦,有情說法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於是可見。(靈芝疏:「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故云妙法。」)行者匪惟入定得聞,出定亦爾,故曰恆聞。二、行者下,明當與經合,否則即妄。故云:「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見。」此明出定境也。因入定聞時,必與經合(靈芝疏:「謂所聞之法,不乖教典,故云合也。」)。恐出定不然,乃有此示。若出定仍與經合,則不出而出,出而不出也。如此猶名粗想者,以像望真,須分粗妙。此想乃是佛觀方便,豈可全同真佛觀耶?(演義)靈芝疏云:「違教即妄,合法猶粗。對下三昧,以分粗妙。」

問:經云「所聞之法憶持不捨」,若未聞奈何?

答:須得勝定,方能聞之。若不聞者,即取第五觀所謂水聲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及鳥讚三寶,依此憶持,不違經教。(釋論)

經云:「想彼佛者,先當想像」。先字詮表觀像與想佛是兩種工作。由「次當想佛」至「從心想生」等句,皆謂想念佛之威德。云何威德?「正遍知海」,威也;大慈悲,德也。既想佛智之汪洋如海,後觀佛心之慈悲無緣。像須先觀,心作一閻浮檀金色寶像,與二菩薩各坐華上,像皆放光,照諸寶樹。各樹下影像皆同。第八觀只限於此,不必求三十八十之形體各部分也。觀佛望熏種有直接功能,唯識述記云:「自性親因,名等流種。異性招感,名異熟種。一切種子,二種攝盡。」等流通漏無漏。異熟唯有漏。觀佛是出世間法,非異熟攝,當屬等流。攝大乘論云:「從最清淨法界所流經等教法,名最清淨法界等流。」準此,觀佛者,近則為往生淨土之因,遠則為僧祇劫後成佛之因。所謂同類所引,果似因故。然行者須一切時自淨其心;若習染時多,觀佛時少,其量懸殊,亦乏勝用。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實為不易之理。(釋論)

癸三、結示

是為像想,名第八觀。

癸四、顯益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文有二:一除罪障,二近三昧,即下佛觀。像觀若成,真身必見,故云現身即得。(靈芝疏)


回本文目录

上一节:華座觀

下一节:佛身觀


pic
参观孔庙
pic
佛七之绕佛
pic
学唱三宝歌
pic
大家的道场大家建
pic
可容纳300人的新斋堂
pic
举行放生仪式
pic
大雄宝殿前排班上早课
pic
参加法会的信众

 

  佛事活动
放生仪规
节日法会
  佛教乐曲
阿弥陀佛在心间
三宝歌
感恩一切
慈光
灵感观世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梵呗净音
炉香赞
香赞
版权声明:大悲庵 Copyright dabe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